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海洋

作者:刘凌云发表时间:2012-12-27 阅读次数:100002997
 

海洋即“”和“”的总称。地球的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总面积大约为3亿5525万5千平方公里。一般人们将这些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大陆边缘的水域被称为“海”。少数地球以外的星体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卫星土卫六木卫二,一些行星火星金星曾经可能有过海洋或火浆洋。

洋流

主条目:洋流

海里的水总是依照有规律的明确形式流动,循环不息,称为洋流。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墨西哥湾流,最狭窄处也宽达50哩,流动时速可达4哩,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横过北大西洋,调节北欧的气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类似的暖流,从热带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气温。

盛行风是使海流运动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于同样原理,两极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达赤道时,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随着表面海流流向两极的暖水。

岛屿与大陆的海岸,对海流也有影响,不是使海流转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过一般来说,主要的海流都是沿着各个海洋盆地四周环流的。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科氏力影响,北半球的海流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则相反。

 海水的盐分

海水所含的分各处不同,平均约为3.5%。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盐,最常见的是氯化钠,即日用的食盐

有些盐来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来自地壳岩石。岩石受风化而崩解,释出盐类,再由河水带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后再凝结成水的循环过程中,海水蒸发后,盐留下来,逐渐积聚到现有的浓度。

海洋所含的盐极多,可以在全球陆地上铺成约厚500呎(500英尺(150米))的盐层。

波浪

主条目:海浪

波浪不断在海上翻滚,有时波平如镜,有时却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发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过海面的风引起,远处暴风雨所搅起的波浪,可能移动数百哩才抵达岸边。

浪与浪之间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过10呎(10英尺(3米))。不过在暴风雨中,波浪可能高得惊人;1933年,在太平洋录得的最大波浪高达112呎(112英尺(34米))。

 大陆架

主条目:大陆架

少数像火山岛之类的陆块,边缘会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陆周围,大多数是覆盖着浅浅海水的架形陆块,是大陆的延伸部分,称为大陆架。大陆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约650呎,然后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陆架的陡边称为大陆斜坡。大数大陆架延伸至离岸约50哩处;有些狭窄得多;不过,西伯利亚北岸的大陆架却宽达800哩,远伸入北极海内。世界大部分渔获,都是来自大陆架上丰饶的水域;各国更声称拥有其海岸以外大陆架的主权,把其中的石油、矿藏和其他资源据为己有。

 对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学是海洋学

早在史前人类就已经在海洋上旅行,从海洋中捕鱼,以海洋为生,对海洋进行探索。在航空发展之前,航海是人类跨大陆运输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对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虽然今天人类对海洋用潜水球潜水艇机器人、科学勘探船舰、自动浮标一直到人造卫星进行探索,但人类对海洋、它与大陆和空气的交换作用以及深海还所知甚少。

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海洋生态

海洋是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海洋中的绿藻大气层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热带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甚至比热带雨林还丰富)。人类对于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拥有许多陆地上没有的动植物种类,且种类数量比陆地繁多,而且海洋内仍有相当多未被发现的生物品种。

 地球外的海洋

古时人类曾认为月球表面上较暗的部分是海洋,故称之为月海,事实上至目前为止未曾在月面上发现液态

火星上可能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海洋,但对此今天还没有完全的定论。

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欧罗巴)很有可能完全被海洋覆盖。其表面的冰层虽然有十多公里厚,但冰层下有流水几乎已被证实。木卫四(卡利斯托)可能也完全被海洋覆盖。

海王星的卫星海卫一(特里顿)的表面完全被一层冰覆盖。其冰层下可能已经没有流水了。

地球上的海洋

海的分类

不同的海,可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内陆海、陆间海和边缘海三类。

  • 内陆海:指深入大陆内部的海,如波罗的海(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陆间海:指介于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的海,如地中海(介于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之间,有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通);
  • 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一面以大陆为界,另一面以半岛、岛屿、群岛与大洋分开的海,如北海(位于亚欧大陆边缘,两面分别以亚欧大陆和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等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