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料峭,却依然挡不住嘉峪关人教学研究的热情。青岛嘉峪关学校2018年“学为中心”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教学月日前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由任真老师执教一年级《智慧广场—移多补少》。课上,任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圆片、画示意图等方法,形象直观的表示出谁多,谁少,怎样移补就同样多这一问题。“芳芳14朵花,晶晶10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个人就一样多了?”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任老师采用了“猜想-验证”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再鼓励学生摆圆片验证自己的想法。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任老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思维不断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整节课,任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巧妙追问,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思考,发现“移多补少”的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为解决“移多补少”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课后,“低段组”的老师进行了《以经历探究过程,提升数学思维——摆的有序,说的精彩》的教学论坛,每位老师都对任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课以及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利用动手操作和数学表达,提升数学思维。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卢杨柳老师说道:整节课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两次独立操作学具,探索出“移多补少”的方法。这种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就是“学为中心”的体现。本课的终极目标是:借助画直观图的方法,来解决移多补少的问题。画直观图的方法可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让“零起点”的孩子真正让学习有效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建模。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王茜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任老师引导学生摆学具、画示意图等方法,形象直观的表示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抽象出“移多补少”
的数学模型,掌握了探究方法。摆的有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说的精彩,不断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数学大组长邢锦竹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的程军和李琳老师等分别从教学目标、数学学科德育纲要、数学学科素养等方面整体分析了这节课的优势和不足,并立足“学为中心”的研究点,给出了建议。三位老师指出,摆学具和画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课上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从而掌握方法灵活解决问题。
论坛最后,胡繁华副校长和田红霞主任带领全体数学教师,围绕本学科“如何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生长”的研究点进行思维的碰撞。他们认为:数学低学段组比较好的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出发,能够围绕教研组的研究点进行试讲、听课、研课,不断突破难点,进行课例的研磨,对教师对一年级学生适当、适时的评价给予了肯定。同时也从如何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思维提出了要求,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点、易错点、理解的难点,找到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真正地体现“学为中心”,让学习有效发生。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指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嘉峪关学校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个性化教学理念,将“学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研究作为课题,深耕课堂,深入研究,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