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课题研究指导的补充意见

发表时间:2016-05-26 阅读次数:5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课题研究指导的补充意见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试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之一,其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价值。“研究性学习”是其核心的板块内容,在此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其实施即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基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小课题研究的实效和教师的指导水平,对已经传达的“小课题研究指导要求”补充如下。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

1、设置理念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课程领域:①研究性学习;  ②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

③劳技教育;    ④信息技术教育;

3课程目标①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探索的体验和经验。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学会分享与合作。

⑤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建立一种主动发现、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追随学习兴趣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学习体验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

2、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重视自主体验,强调发现与创造。

开放时空、关注生活、走向实践。

开发潜能,培养综合素质。

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指导教师的作用、职责

      全程参与者

帮助指导者

激励评价者

 

三、学生课题研究实施需求与一般程序

  1、实施需求

    1)教师发布选题,学生按兴趣自愿组合并选题(可自定题目)。

   2) 小组长为主写出“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计划、成果形式等

   3) 研究实施(没有统一时间,主要利用平时课余时间和周末,各组自定时间安排)

   4) 每周一次课题实施进展的交流与指导。

   5) 研究成果汇报、评比、表彰。

  2、一般程序

1)选题     

2)写出实施方案

3)实施

4)过程交流、评价促进

5)成果展示、分享 

   四、选题与开题的教师指导

教师

指导

完 成 目 标

达成自评

目标思路

目标任务

选题

指导课

1、 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

价值思考—→兴趣激发

2、 我研究什么?

班级主题—→我感兴趣的课题

3、 与谁一起研究?

兴趣合作—→成立课题组

4如何研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的目标、内容、分工、实施计划、成果形式等  

1、公布班级研究主题

2、教师阐释研究该主题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引导解析主题的内容

4、学生自愿(小组协商同意)选择其中有兴趣的内容为课题

5、 成立课题小组(自愿组成或教师协调)

6、布置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开题

指导课

解读与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科学性(重点):主要看学生制定的目标是否适切?内容是否全面、具体及交叉重复等?

●可行性(难点):主要分析“研究计划”是否明确、具体(何时?何地?何人?完成什么)

1、各小组展示解读《课题研究方案》

2、分析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教师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4、各小组完成方案的修订

 

过程

指导

1、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走实研究的过程

2、方案中“研究计划”的落实,必然会有困难和问题,需要老师及时给予关心、指导与激励促进。

1、教师关注班级各小组的研究计划的落实情况。

2、及时了解实施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激励。

3、做好《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成果展示课前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