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老师,我们……”一进教室门就有两个小姑娘找到了我,有些着急。“怎么了?”我看了看她们的神情,边问边猜测着她们会说什么。
“我们俩的课件都做好了。”“很好啊,一会儿展示一下。”我有些纳闷,不知道这有什么难的。“可是……”一个小姑娘不知道该怎样说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接上了要说的话:“可我俩是一个小组的,怎么展示呢?我们不知道该用谁的呀。”看着连个小姑娘犯愁的神情,我有些乐了。“没事,我看看。”我跟她们来到电脑旁,打开了她们做的课件。
那是怎样的课件哦!两个课件从多个角度对黄海进行了介绍。一个做了36张幻灯片,一个做了8张幻灯片,内容充实、详尽。哪个都令人不忍心舍弃呀。但是,作为同一组的展示内容,不可能让他们展示两次,而且两个课件中还有一些重复的地方。
怎么办呢?我也有些为难。突然,一个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同样都是介绍“黄海”,同样都从多个角度介绍,这不就是我们在搜集资料环节要引导学生注意的吗?都介绍了“黄海概况”,都有黄海的地理位置图,都关注了黄海区域中的资源,这不正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取舍吗?
有了目标,我肯定地对她俩说:“没关系,你瞧,你俩的课件中有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内容。交流的时候对于重复的内容,第二个课件中就不要再交流,只抓不同内容进行交流就好啦!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听了我的话,两个小姑娘连连点头说“好!好!”很是喜悦。
课堂交流中,他们组真的分两部分介绍了黄海。两个课件都打开了,一个介绍完后,又从第二个课件中选取了不同的内容介绍了黄海。其他学生听得很是认真。在她们交流结束后,我让学生谈谈她们交流的效果。不少学生都提到了他们从不同角度介绍很全面,内容丰富、图片效果好是学生听得有兴趣的主要原因。
看到学生独自找到了关键问题,我很高兴。趁热打铁。我又针对其中的一个课件,对同一内容资料的整理进行了分析引导。例如,在郝跃媚的课件中,她重点对“黄海主要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区域介绍。可是在介绍“青岛”时,所选的内容过多。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部分内容,哪些是你们已经知道的?哪些是你们最感兴趣的?”学生纷纷举手,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我顺势引导他们:“你看,这些很熟悉的内容,虽然也是这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完全可以不用再讲;而那些过于专业的内容,我们的兴趣并不大,就应该删去,这样也不影响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来,留下的是精华,而且更利于同学们了解相关知识。”我把学生提到的相关部分进行删减,让他们再读读,看看这样效果如何。学生感觉这样更好。
对于《蓝色的家园》中每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互联网就能搜集到很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并不一定都是学生需要了解或者有兴趣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重点搜集资料,然后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整理资料,以便更好地展示。
在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信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特别是对学生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等能力上。所以,我们就要利用每一堂课,利用好每一个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根据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信息收集,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自觉对收集整理过程中的方法进行调整,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