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音乐教学中体态声势的再学习

作者:李明薇发表时间:2017-06-26 阅读次数:616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主要的教学实践内容之一。它是指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它强调的是“听觉、运动觉、情感、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向培养儿童的听觉专注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动作敏锐反应、自我控制和创意,增强儿童音乐表现力。

一、巧用律动,让音乐要素教学形象直观
音乐离不开节奏、高低、强弱、音色这些基本要素,但这些要素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依靠听辨去感受,而体态律动则可以让学生在有规律地的身体运动、和他人的合作、创新等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音乐基本四要素。
1、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节奏
小到一个音唱几拍,大到乐曲的节拍,节奏在音乐中无处不在。人体对节奏逐渐掌握,并形成自我的表现,从而养成内心的节奏感。现在的音乐教学中将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双基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单纯地说教,告知学生“这是常用的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学习歌曲时更是把划拍、拍手作为长盛不衰的“法宝”,其实这时候学生往往早已枯燥乏味,即使一边念着节奏一边画拍,学生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一种无效的音乐活动。此时如果改用体态律动中声势(包括个体律动、集体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的同时,培养内心节奏感,何乐而不为呢?结合小学生好动及音乐技能目标的特点,笔者经常给学生做恒拍方面的体态律动,以培养其内心节奏感:比如一年级阶段可多开展“跟着老师做一做”拍手、拍肩等小幅度的恒拍声势律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恒拍声势律动和音乐节奏是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和动觉等多感官,感受、表现恒拍节奏,初步形成稳定的内心节奏感。此外还可以借助体态律动不断叠加动作,在座位上开展的小幅度律动基础上叠加大幅度、集体性的交流律动,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恒拍感。当具备初步的恒拍感之后,则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随意走动找好朋友合奏声势互动,让学生在充分的玩中循序渐进式地培养学生恒拍节奏感和合作能力。
2、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音的高低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听辨音的高低变化,是音乐听力的基本能力之一。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音乐世界,体态律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律动中学生能真切地体验音乐、感受音的高低,不知不觉地掌握音乐要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的高低比较抽象,教师空洞地告诉学生这些音高一些,那些音低一些,直白的说教不如用体态律动让学生体验音的高低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欣赏课《青蛙合唱》中,老青蛙旋律比较低,教师先让学生听辨钢琴的低音区主题旋律,再让学生听辨中区的主题旋律,最后让学生想象老青蛙和小青蛙谁先唱歌,当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么选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设计出老青蛙蹲着跳,小青蛙站着跳的高低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自主、形象地

通过体态律动体验音色

音色在音乐要素中最具特色,有的音色嘹亮、华丽,有的温婉、柔美,有的轻盈、灵巧,有的低沉、浑厚,有的又高亢、具有爆发力,各具特点。律动则可以设计不同的动作表达它们,让音色形象化、具体化。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巴松管的音色低沉浑厚,像极了老爷爷,学生立刻把低沉浑厚的音色与走路缓慢的老爷爷联系起来,随着音乐学老爷爷走起路来。单簧管的音色轻巧圆润非常像走路轻巧的猫,而三支圆号的低沉又带爆发力的音色让学生立刻想到阴森恐怖的狼,会自发地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音乐,让音乐形象与律动巧妙结合,让欣赏变得妙趣横生。
通过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效途径之一,在情景中探索多种体态律动表现方法,体验音乐、交流活动、升华经验,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体验音的强弱。例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进行强弱力度的训练时,笔者会先和学生用语言、PPT、视频等手段营造一定的情境,比如表现骑兵骑着马由远而近又远去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自然而然地选择用渐强再渐弱力度的拍腿声势律动。学生触类旁通,还设想了火车由远而近又离开等情景,都可以用情境化的体态律动表现音的强弱力度变化,学生兴趣盎然,在开心轻松中体验音的强弱。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声势律动表现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于是笔者将声势和力度等要素结合,设计带主题的情境律动,来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例如在《夏天的雷雨》这一课中,先让学生观看外国的舞台声势表演视频“雨”,让他们从中发现原来不用借助任何打击乐器和道具,只依靠身体,完全可以表现很多事物,于是大家合力设计出:搓手表现沙沙的小雨;部分人用手掌拍打大腿和捻指响舌表现雨渐大;所有人用力拍打大腿表现倾盆大雨;部分人在台阶上跳跃表现春雷;所有人用力拍打大腿表现大雨继续;部分人用手掌拍打大腿和捻指响舌表现雨渐小;所有人回到搓手的动作表现悄无声息的小雨;春雨渐止。律动中老师只是语言的提示者,很多声势动作的生成完全是学生自发的,对声势中的强弱、形象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情境的创设。课后爱钻研的学生甚至还提出用不同力气做响舌、拍腿等动作来表现不同力度。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笔者让这个孩子带领大家用他的想法加以改进,学生玩的更开心了!学生对音的强弱表现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创新能力得到培养。5、通过感性的体态律动体验乐句
音乐中乐句的理解比较感性,如果理性地跟学生说音乐中有几个乐句,哪几个乐句是相同乐句,哪几个是相似乐句,常常是老师说得费力,学生也印象不深。而巧妙的借助体态律动,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听觉,通过模仿、创造等方式让学生轻松、自主地体验乐句,会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如乐曲《快乐的农夫》,教师可随乐曲在四个不同方向做锄地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先看、后动形象地感受出四个方向就是四个乐句,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哪几个乐句的动作是相同哪几个乐句动作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动作立刻感受到1、2乐句,3、4乐句是相同乐句,而12乐句和3-4乐句之间是相似乐句,最后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擦汗的次数,巧妙地进行节拍的训练。逐步渗透音乐要素,体态律动让音乐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音乐要素在体态律动中并不是孤立开的,它们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很多情况是两个甚至三个要素同时表现,所以老师在设计体态律动时要做到目标明确,用最有效的体态律动为教学服务。
巧用律动,让曲式分析深入浅出
欣赏课中乐曲的曲式结构分析对学生理解乐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生音乐经验积累少,理解能力浅,教师就必须用形象、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而体态律动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传统的欣赏课模式总是先初听全曲、教师再介绍曲式结构,最后哼唱记忆音乐,这种填鸭式课堂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气氛低沉,没有主观参与,学生记忆不深刻。记忆有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而单凭一两种记忆去感受乐曲又势必会审美疲劳,体态律动则能很好的将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轻松感受、表现乐曲,让音乐记忆更有效、有趣。例如苏少版二年级上册《口哨与小狗》曲式结构是ABA,我在欣赏这一课时,将A部分设计成《请你像我这样做》环节,学生通过和老师随音乐边绕圈散步边模仿吹口哨等情境律动,使学生自然巧妙地熟悉A部分“散步”乐段。接着设计走累了的情节让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听B部分和最后的A部分重复乐段,要求听到和A部分“散步”相同的乐段就举手,不同乐段部分就静静听,看谁的耳朵最灵敏!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能轻松理解ABA的曲式结构,再结合图形谱学生能形象地掌握ABA曲式结构,最后让学生用散步、跳舞、散步的体态律动完整表现《口哨与小狗》。虽然笔者用了整整一节课让学生在边听边动中掌握ABA曲式结构,但学生动得快乐轻松,且曲式结构印象深刻。笔者觉得“值!”在后来的《在钟表店里》等乐曲再出现ABA或回旋式曲式结构时,学生就能快速轻松地了解并表现这一曲式结构,这种“授人以渔”方法让让欣赏课事半功倍!
善用律动,让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在体态律动中培养听辨能力
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以听为基础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认识、理解都是从听开始的,体态律动也是建立在听音乐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倾听习惯,学生就像掌握了开启体态律动大门的钥匙。学生通过听辨音乐,快乐地表现音的高低变化及速度、力度的瞬间转变,为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创编合作等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在体态律动中增强身体协调能力
体态律动主要运用身体去感受表现音乐,在长期的律动中学生大到手、眼、心三者协调发展,小到手腕、肩、肘、腹、臀、背、腿局部协调发展,体态律动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运动水平和能力出发,化难为简、逐步提升、不断循环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
在体态律动中激发创新能力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注意力是听觉的组织者;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思维活动的基础,想象力则是学生神奇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自由翱翔。所以体态律动因其是全身心的运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调动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和低年级学生做一组“快慢变速”音乐律动时,(这首乐曲是5遍重复),第一次让学生用同一种动作表现两种快慢不同速度的变化,让学生初步感受快慢速节奏及变化的规律,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音乐。在学生各自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时,随时让个别有创意的学生到前面随音乐做示范,激发其它学生的创意灵感。当学生们新的创意动作出现后,又将乌龟、兔子的图片与慢速、快速的字样设计成图片,让学生连线,学生就能清晰地将速度这一抽象的术语与音乐形象直接联系起来。学生动得开心,创意灵感再次被激发,或是“你做老人,我做小孩,你是大熊,我是蜜蜂”,创意的火花碰撞,学生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在体态律动中加强合作能力
合作强调配合和默契,两个学生的对拍手也需要合作。在课堂上老师会经常让两个同学对拍手,没有合作意识两个人都想主动拍对方的手,很可能会拍空或拍不响。教师则可以提示一个学生手不动,等待另一位学生拍对方的手。学习中处处有合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自由组合等体态律动,逐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体态律动中提高歌唱能力
弱起节奏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学中都是难点,在教苏少版二年级《幸福拍手歌》时,笔者就运用在弱起处摊手,其它处用拍腿的体态律动来解决这一难点,学生一下子就学会了,当然这首歌曲原速较快,老师需将音乐进行降速处理,低年级学生才能随音乐做摊手动作,轻松准确地表现、掌握弱起节奏。而在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三首歌曲都是弱起节奏,学生不仅能用转身的动作解决弱起节奏,还能自主设计“转身抢凳子淘汰赛”,即用《苏格兰的蓝铃花》中每个弱起节奏做反方向转身走并在音乐结束时做抢凳子的律动游戏,最后留下者获胜。老师则用渐快的《苏格兰的蓝铃花》音乐钢琴伴奏,让轻松巧妙的“转身淘汰赛”锻炼学生听觉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及对弱起节奏的表现能力,给处在紧张复习阶段的六年级孩子带来身心的愉悦!
总之,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体态律动只是学生感受音乐的一种辅助手段,量和度要把握好,不能为了律动而律动,即使是欣赏课中的体态律动设计也必巧妙得当,注意将听、动、思相结合。如上《快乐啰嗦》一课时,这首乐曲情绪欢快、速度较快,曲式结构ABA′,当学生在A和A′部分奏一奏、唱一唱、跳一跳之后,学生完全兴奋,课堂气氛近乎失控。教师再用精美的PPT总结全曲,学生不愿听讲,课堂效果反而不佳。所以不能为了律动而律动,要以乐为主、以听为先,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