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浅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张超发表时间:2017-06-26 阅读次数:395

浅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算、用等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常规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与思考的能力、联想与记忆的能力、运算与运用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生收益”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观察、思考、笔记、复习、作业、单元小结等,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保证。
(1)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对新知的预习,是要根据新知的内容设计几个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教会他们用彩笔勾划出书中的重要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从小养成学生预习新知的习惯。
(2)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认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听老师讲清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定律等意义;听老师推导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听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等,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同时要教会学生去观察,观察要仔细、全面,要有目的、有条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画图分析或演示教具、学具,认真看教师板书和同学的板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3)养成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人脑有效的外存储器,是人记忆的延伸,课堂上让学生适当地作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增强听课效率,而且也为课后复习提供重要的线索。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作课堂笔记,教会学生记知识重点和要点,记知识结构与规律,记公式或事例,记补充内容等,逐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4)培养学生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
    解完一道数学题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会极大地妨碍解题能力的提高。解题后,应思考解题过程中所联系的基础知识,既回顾了所学知识点,又有助于提高分析、归纳和联想的思维能力,避免解题的盲目性。同时,分析与研究就是对解题的结果和解题的方法进行反省,对解题中出现的已知观点、关键因素及同类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从而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并加以掌握,为以后解决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是解题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反思的方面有三个:
  1.检验结果。主要是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不是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据,解答是否详尽无遗漏。
2.讨论解法。主要是改进解法或寻求其它不同的解法,分析解法的特征、关键和主要思想过程,总结规律,概括为一般的解法定势等。
3.推广应用。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
(5)培养学生学会复习的习惯。
坚持每天一小复习,每周一大复习。小复习是指回忆当天所学的内容。把当天学习的知识在头脑里过一遍,一来可以加深印象,二来可以通过回忆检查自己听课的效果。如果能回忆出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上课是有收获的。如果回忆的不完整,要看一看书和笔记,该记的一定要记住。特别是课本阴影部分里的内容和老师强调的内容。大复习是指把老师讲过的一周的内容比较系统的进行复习,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将本周的内容归纳总结,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6)养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把知识之间的联系沟通起来,使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等灵活运用。只有让学生做适量的作业题,并要求独自思考、独立完成。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题,细心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思考解题的方法,同时要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找出条件与问题的相互联系,联想过去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从而独自去解决问题。同时要指导学生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注意书写格式与要求,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从小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常规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与思考、学会观察与探索、培养联想与记忆、学会运算与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