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借生活教育理论,促语文课堂转化

发表时间:2009-10-28 阅读次数:511

借生活教育理论     促语文课堂转化

                龙村中心小学   吴传美

内容提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现今小学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用先生的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使之课堂生活化,能极大的推动学生发展。使语文富于生活化,贴近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  语文课堂   创新教育  个性  发展

正文: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根据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再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人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 课堂生活化,促进整体发展。
教学活动贴近现实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建瓯市二小范丽丹老师上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实践课《和蔬菜交朋友》时,讲台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范老师直接将课堂“菜园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走入认知的天地。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也充满着整节课。学生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蔬菜的名称,了解了蔬菜的特征。范老师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对蔬菜的观察畅快地表达出来:“我刚才摸到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我学得更像一根绳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西红柿,有各种形状:圆的,椭圆的。外表红红的,摸着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它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煮汤,炒蛋……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生活化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不断地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情感。

() 课堂生活化,促语言发展。                                                    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学生身心以影响。”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学习,陶先生认为:“教人求真。”我们教育者就应教会他们真知,真学,就应再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发挥它独特的优势。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冯淑珍老师所上《建瓯光饼》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教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光饼,并请同学讲述自己对光饼的观察作个介绍,有同学说:“端详手中的这块刚出炉的光饼,它金面银边。呈圆形,约有十一二公分大小。金黄的饼面上不规则的撒着芝麻,因炉碳的烘烤,里层的肥肉汁渗了出来,使饼面油光可见,加上葱花的香味,真诱人……”……教师出示学生收集的建瓯历史,文化,景点,古迹,名人等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讲解……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学生:“看到这样的光饼,你有什么话说?”,“了解我们的家乡,你有什么感想?”……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说:“啊呀,建瓯光饼真好吃!”“我是建瓯人,我为这自豪!”……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家乡的美在于她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又如:《清明上河图》一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写”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大多数没有见过这幅图。于是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将基本图式画出,并动手描绘出郊外,城门,集市等的图样,再请学生竞争上岗作“解说员”,对“观众”进行讲解。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生活,更别具体地了解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了解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生活化教学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 课堂生活化,促个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到人应有个性,提倡人的学习应富有创造性。“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因而,在教育中我们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单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生活化教学可以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阅读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意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搭上线,开启潜能。比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有位学生在讲述诗意时,说:“园内春满,园外就更是春意盎然。不必苦恼。”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从诗题中明白诗人何以不快,在课堂上引发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得出结论。以上这个课例,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课堂生活化,促发展社会化。
陶先生曾说:“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还说:“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来了“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要求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它特别强调了家庭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资源,提出广播、影视、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如,现在很多孩子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上网。以至于影响视力,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本人以为从“大语文观”的理念出发,在班里开展收集广告词和收看新闻联播活动。在班上提倡学生每晚坚持收看每天的《新闻联播》,并且摘记新闻提要,捕捉摘录电视广告词,定期评选收集能手,于学习公开栏展示。孩子们对投其所好的这等新鲜的作业,欣喜地接受了,而且兴趣盎然。持续一段时间后,“新闻”、“广告”逐渐成为孩子们课余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什么国家又出台惠民政策,奥运的场馆建设,马英九的上任等,还有 “清逸,更美丽”、“天天用绿箭,美丽看得见”、“金鹿到家中,蚊虫去无踪”……他们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连串知名产品的广告,让我这做老师的自叹不如。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品质,又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听力、速记等能力,训练了学生语感。更能让孩子贴近社会,了解社会。

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根植于社会,充分利用活的教学环境来普及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正所谓“一切生活皆教育”,“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解放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陶行知与乡村教育》《吴树琴与陶行知》《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