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

发表时间:2009-10-28 阅读次数:536

梁明伟 温 勇

 

 

 

摘 要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

 

关键词 教育;生活;课程改革

 

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回归生活促使课程改革深化,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课程改革重视课程整合,加强同生活的联系,使得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实学校教育离人的生活愈来愈远,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把远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比作“鸟笼式”的教育,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该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意蕴

 

学校教育对生活的远离体现出教育的工具理性化倾向,学校教育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理想和生存。教育回归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

 

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因此,教育中确立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教育中要确立生命意识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向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的生活。”[1]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之所在。教育在生活中对生命的尊重,目的是通过珍视自己的生命而尊重他人乃至自然界的生命。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的人难以尊重他人的生命。

 

2.教育要注重人的动态生成

 

教育应该对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动态的把握,不仅关照人的过去生活还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更要关注人的可能生活。只有把一切工具性的东西纳入人的生成过程中,才会对人的生成的有真正的终极意义。因此,教育要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才会有意义。

 

3.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2][P82]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引导人学会理解。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说:“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心灵活动。”[3]理解是人们之间的理解,是美好生活的前提。理解是心灵交流,是主体间的对话,是智慧的碰撞,是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人去发现他人和发现自己,即:“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的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2][P83]其次,教育要引导人学会交往,人人既是交往的对象,同时又是交往的主体。交互主体性是生活世界中人与人共同交往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获得发展。因此,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的精神建构。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4][P3]

 

三、教育回归生活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制约着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传统教育中课程设置都是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和可能生活的建构,从而把学生禁锢在教材上面,课堂生活缺乏生气和活力。回归生活的教育“强调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5],努力构建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观。

 

1.学校教育改革应以学校教育生活化为基本价值取向

 

现在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器物化”和“工具化”,越来越失去了生活的本真涵义。学校教育改革应以学校教育生活化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校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首先,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培养,真正让个体自由选择。传统教育是以集体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强调集体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传统教育有两个弱点,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的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6][P104]因此,教育应关照学生的个性,关照学生个体的生活;其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7]可能生活是理想性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比较它更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教育中蕴涵着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教育的是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并建构自己的可能生活。第三,教育应该从生态教育学理论出发,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生活世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

 

2.学校教育中基础教育课程应该以文化为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系

 

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目的,知识则是为达到这个目的所借助的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更接近生活世界,知识更接近科学世界。[8][P116]因此,学校教育中应该以人类已有的文化遗产为基础,借助于文化的批判本性,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学校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传统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文化和经验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并不是回到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中去,而是把教育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生活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活的目的。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统整理想与现实、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自由主动的发展,达到他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

 

3.教育回归生活促进课程的整合

 

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教育改革应该从“高度综合观”出发设计和建构课程。回归生活的教育注重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而这种整体性特征反映了各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程改革应该突出整体性特征,在课程设计上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的统整,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分化与综合是课程发展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学科整合的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的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意识的全新思维和视界。”[9][P87]课程综合化有效避免了各学科内容的简单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特征,反映出各类知识统一于生活世界的关联性,从而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4.走进理解──生活与课程的整合

 

在人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人与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世界的重要关系,课程就反映了他与周围世界的这种关系。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理解才能充分理解课程的内容和价值,才能把自己的生活和课程联系起来,使人类历史的生活智慧转化为个人的生活智慧,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生的完整与统一。但是现实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化的分裂,理解与情感的分裂,致使学生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责任感和情感等,造成学生生活的片面性。因此,要改变现在教育的片面性,实现教育的完整性,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统一,要以人文精神整合科学精神,培养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具备的人。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使教育与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使教育真正向生活回归。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离的,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我们教育这座冰川最大最结实的部分。“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10][P231]因此,回归生活的教育是我们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生活化才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

 

参考文献:

 

[1]闫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2(10)

 

[2]UNSCO.教育──财富蕴藏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靖国平.教育与生活的“二重变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2(7)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

 

[5]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研究,2002(9)

 

[6]UNSCO.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

 

[9]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项贤明.泛教育论[].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