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化教育 开展研究性学习
青岛宁夏路小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校积极把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管理,开展了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具体案例的操作实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几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探寻了课程规律,积累了实施经验,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现将学校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围绕生活教育,体现教育特色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品牌之路,让课程回到生活,让课程联系生活,让课程关怀学生,让课程走近学生。因此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完整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给生活于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
正是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样学生学习所得与现实的差距也就获得了根本的改变,学校教育不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学生走出校门后也会感到学校学习的和社会需要的是紧密结合的,而不再是脱离的。在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明显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立足生活化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合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管理,深化教师培训
1、学校建立起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强对本校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指导、管理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由教导主任和各年级组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全体教学人员。学校指导、管理小组制订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领导小组还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等职责。重视发挥教研、科研对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
2、教师培训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教师加强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践,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校本课、地方课、学科课为载体,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教,促使教育科研整合最佳的效果。教师做好相关资料的积累,为自己的实践积累材料,也为将来的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三、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联动机制
学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学生家庭的内部资源开辟校外的研究途径,获得社会的帮助和理解。同时学校建立了社区--学校德育联动机制,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1、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的使用。学校开放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为学生开辟资料查询的场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家庭资源的应用。每—个学生家庭就是一个研究的集体。学校利用家长会对学生家长宣传研究性学的做法和目的,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家庭的资源可以进行互相的交流、利用,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促使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展。
3、社区资源的有效开发。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把文本、教师、学生、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走进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也使社区成为学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例如学校开展的“绿色研究”,学校带领大家来到天台上,进行“种绿、护绿、研绿”的学习,社区老党员也发挥了其积极作用,给学生讲了植物的生长及保护,学生在大课堂中,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四、设计生活课题,组织有效研究
我校综合研究性课程内容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科学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等综合性知识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设计主线,以开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培养健康的个性为核心,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展学习和教育活动。
根据学校的实际,本着体现课程多元化,整合性,体现教师自主能动性的原则,围绕“生活教育”,学校每学期制定四个全校参与的综合实践主题,同时根据每个年级的年龄特点,各制定了三个小主题。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再制定与之相关的一个小主题,作为补充。如:
三年级研究主题:亲近自然。围绕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环境资源要素以及学生周围真实存在的自然问题,确定“亲近自然”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设计主题:《植物美化生活》《动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空气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年级研究主题:体验生活。围绕学生日常生活,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理财、健康、穿着、饮食等,确定“体验生活”主题。
学校设计主题:《生活中的理财》《吃出健康》《穿衣的学问》。
五年级研究主题:感受人文。根据学科知识拓展的需要,围绕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艺术、文明、礼仪等,确定“感受人文”主题。
学校设计主题:《国学的魅力》《生活中的美德》《青岛人的习俗》。
六年级研究主题:关注社会。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题,关注社会,围绕大家关心的社会问题如交通、节能、环境保护等,确定“关注社会”主题。
学校设计主题:《青岛的交通》《美丽的山东》《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
五、探索评价方法,追踪学生个案
根据《课程标准》,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的把终结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结果的组成部分,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我们对评价的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建立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评价量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终结性评价量表,汇编学生研究成果。除了做好上述的评价工作外,课程实施教师还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个案观察的研究,在学习中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操作性和评价体系,制定了本班的评价方式与方法,撰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分析”、“学生发展性评价个案分析”以及跟踪填写了“学生发展性评价个案表”。有的班级采用契约式评价,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角度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全方位、多纬度地进行系统的采用量化的形式进行了评价,让学生在的评价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六、积累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模式
1、每个年级组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积累,学校收集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以课题组为单位及时归档。每个阶段活动及其设计方案都及时上交归档,每个阶段结束还及时进行工作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摄像进行了记录。
2、各个年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比较大,所以,其过程也有很大区别。学校结合自己的《立足生活化教育 开展研究性学习》大课题,设计了《培养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并制定出我校研究性学习各阶段实施步骤如下:
(1)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活动主题或研究问题;(2)学生自愿组合成立活动或研究小组,选好组长,分好工,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3)讨论活动方案或设计研究方案;(4)班主任审批活动方案;(5)按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做好准备:笔记本、笔、记录表格、访问提纲、录音机等工具等,如果要采访,还做好采访预约。(6)开展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采集到的资料。资料尽可能地全面,要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渠道,材料要真实,尽可能地用第一手资料。(7)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自己在活动前后的心得体会。是集体项目的,必须要有集体成果。(8)提出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完成一项针对主题活动动的设计。设计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合作的。(9)在教师指导下在班内展示活动成果和设计。(10)活动评价。
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我校在这个领域只是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对此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如关于"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科学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评价方法、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等,这一切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实践和完善。但我们相信在积极的探索中,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学习模式和崭新的学习理念,必定会成熟和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