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是我从童年起就已经开始阅读的一本书,可是读到现在,自己第一批学生都已经成人了,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不是因为它太长读不完,而是因为它实在是太厚重了以至于永远无法完全读透。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经验的积累,每一次重读,我总会在其中读出新的内容。
时常想,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长大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的过程。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引导、教育、督促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太多的去关注质量、关注效率,我们把原本应该是完整连贯的过程人为地分割成了几块,教育开始变得像一条流水线。在这样的一条流水线上,我们忙碌着,不断地提高着速度,却几乎忘记了我们生产的到底是什么。
该用什么去衡量人生啊?多年以后,我们的学生们可能从事着各式各样的职业,有的忙碌,有的闲适,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我们又该以什么去判断我们的教育是否成功呢?无法判断,因为在多元化的人生里,我们永远无法给成功一个标准答案。
而《爱的教育》用它极为柔和的语气一直在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唤醒。唤醒孩子爱自己的心,于是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唤醒孩子爱父母的心,于是孩子感受到了天伦融融之乐;唤醒孩子爱伙伴的心,于是孩子得到了自己的友情;唤醒孩子爱他人的心,于是孩子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唤醒孩子爱祖国的心,于是孩子拥有了热血忠诚。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所以孩子在感受爱创造爱的过程中刻骨铭心。不需要批评,不需要敦促,甚至不需要语言,唯有爱。
教育中的爱是什么?《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边界的,小到朋友之间的友好,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希望工程……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感染召唤着人们去向往光明。
也难怪译者动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
怎能不惭愧,不流泪呢?
那个叫洛佩谛的学生,上学时在街上看见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时,有一辆马车向他驶来,于是洛佩谛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
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法班子,饱受困苦。又辗转法国、西班牙,后来逃出来,得到意大利领事馆的帮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给了他一些铜币,少年起初很高兴,后来他听到那些人辱骂他的祖国,他毫不犹豫地将钱砸还给他们,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有一个来自格拉勃利亚的意大利男孩来到班级里。老师告诉同学们不管在哪所学校,同学们都应该亲如一家,不应该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就歧视他。因此,在班长德罗西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赠送礼物给那位新生并和谐相处。
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在与烧炭工的儿子倍梯争执时,气急败坏的辱骂了倍梯的父亲,绅士知道后,逼着儿子向烧炭工和他的儿子道歉,又要求老师将他们安排坐在一起,绅士与烧炭工亲切握手,诺比斯和倍梯友好拥抱
驼背的纳利,身体小而弱,经常被人捉弄。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常独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负他,卡罗纳把弗朗蒂打得狼狈不堪,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纳利,卡罗纳成了他的保护人。纳利的母亲很感激卡罗纳,并将项链送给卡罗纳。
班级里的三四个小孩正在取笑家庭贫穷有残疾的同学克洛西。克洛西大怒,将墨水瓶向弗朗蒂掷去,却打着了老师。卡罗纳怕克洛西受罚便替他顶罪。但最后克洛西还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
意大利少年马里奥随客船从英国出发,一个意大利水手领着一个小女孩朱列塔前来与他做伴。他们聊得很投机。客船不幸遇上暴风雨,开始下沉。最后一个救生船只剩下一个位置,船长要与船同生死,女人们晕倒无法跳上救生船。片刻思索之后,少年将少女扔进海里,少女得救了,少年却随着船永远沉了下去。
这一篇篇简短的小故事,总能震憾读者的心灵,而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却因为有爱而闪烁光芒。全书没有一句说教,读者却已被它深深地感召。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也能像《爱的教育》这样,对孩子循循善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去感知去理解。我们不难想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变得更完美。而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们,一定也会创造出自己爱的人生,那么虽不一定富裕闲适,但一定是快乐而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