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有个学生叫李浩,这个学生脾气易怒易躁,一不如意就要大吵大叫。平时攻击性极强,不但经常与男生打架,还经常辱骂女生。给同学起外号、起哄、捣乱,搞得全班不得安宁,其他学生的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只是口头应付,一切照旧,学习成绩差。几次教育无果,我很灰心,也很生气,真想一甩了之,让他坐到角落里自生自灭,只要不出事就行。可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我从冲动中回到了理智,我决定走近他,了解他。渐渐的我发现,他是个需要老师、同学拉一把的孩子,易暴易怒只是他维护自我的一种手段,他想用这种办法吸引周围人对他的注意,其实他内心很脆弱,他需要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支持他走出自己设的心理障碍,重新振作起来。
案例描述:
要帮助他,我想还应该进一步了解他的家庭及相关情况,于是我把他的爸爸请到了办公室,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寻找相应对策。爸爸妈妈都是下岗再就业人员,每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更不懂得如何管教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平时孩子犯错,父母就会暴打一顿,根本不管这样有没有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今天这样。
突然,我对这个孩子充满了疼惜,一个人的成长塑造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作为塑造人的教师,怎可以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呢?一个教师的失责,影响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审视我们教师的责任感,我欣慰的是,我从没有放弃这名学生。这里面透着的,就是一种责任感。
接下来的日子,我与他一次次地促膝谈心,一次次地与家长配合教育,发现他虽然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但他脑子反映比较快,还比较喜欢语文,上课我经常提醒他注意听讲,记笔记,并且经常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答上来给他鼓励,答错了也不批评而是耐心地讲解。每次作业都当面给他批改,帮他改错,使他对学习有了点信心,并且师生之间也有了感情。从此,他上我的课不闹了,开始认真听讲了,听不懂的地方,有时还主动找我问问,作业也能完成一部分了,一天天的帮助鼓励,反反复复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期中检测达标了!”他高兴得连连怪叫。借此机会,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他科目也得好好上课!我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并与家长联系,每天签名。尽管他不是心甘情愿地学,但有了要求,他上课就好多了。经过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他虽然经常反复,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作业基本完成,上课纪律有所好转,期末考试时,数学、英语也达标了,学习开始走上正轨。
案例分析:
李浩他因为家庭,学校对他的忽视,养成了许多的坏习惯;更因为大家都只揪着他的不好不放,没人喜欢他,没人试图走近他,了解他;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都是打骂与批评。正因为如此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偏离了成长的正轨。因此要帮助他走出困境,势必要帮他确立是非感,确立正确的成长道路,他需要老师的鼓励以及同学的肯定。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责任感,就是当你看到一个顽皮的学生屡教不改时,能想到他的将来;责任感,就是当你心怀疲惫想要敷衍了事时,脑海中浮现学生真诚的眼神;责任感,是当个人的情感将要突破理智的堤坝时想到他首先是你的学生;责任感,就是你从心底里看到他们都是你的孩子,你手中的教鞭指引着他们的人生。哪怕我们的学识是短浅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教会学生:对人生负责是首要的人生原则。
李浩可喜的进步,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对他的教育工作更有了信心。我时常想:要是当初我的责任心有那么一点动摇,我能尝到今天这种幸福的滋味吗?
案例感悟:
不论一位教师的个人素质如何,责任感应该是对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纯粹的要求。其实,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由他个人的责任感所决定了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一职业。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责任感,一切也都将变得一塌糊涂。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而我们教师工作的支点,我觉得就在于“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我们便会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了责任感,我们便会时时刻刻想到学生,对他们付出关爱;有了责任感,我们便能真正地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学生的楷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