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课堂教学诊断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399
 课堂教学诊断与分析
按照医学逻辑的不同,传统上将医学分为西医与中医;西医以直接与速效著称,中医以间接与系统扬名。如果我们食欲不振,西医往往认为这是消化道出问题了,于是将消化道作为医治的对象;但中医却不这么认为,它认为食欲不振很可能不是消化道出问题,而是人的生理系统出问题了,而消化道只是问题的表露地点,并不是问题的本身,于是中医往往对人的生理系统进行调适,而不是单刀直入地解决消化道问题。两种医疗技术各有优缺点,西医见效快,因此适用于急病或者器质病;中医疗效好,因此适用于慢性病。从这两种医疗方式在逻辑上的差异,让笔者想到,我们今天在诊断与治疗课堂教学病症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不同的医疗逻辑呢?如果有不同的医疗逻辑,那课堂教学病症又应该更适合于哪一种医疗逻辑呢?
一、从“教学症状”中寻找“教学病根”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完美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没有一个共识的答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却从来没有松懈过。随着大家对课堂教学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已经不仅仅关注课堂教学的具体的症状,还将教学研究的重心,转向课堂教学症状的病源分析上。课堂教学的病症很多,为了更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我们习惯于把课堂教学病症分为以下三类: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师生课堂互动匮乏与学生听课不认真。下面我们分别就这三类课堂教学病症进行病理分析。
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往往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关。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往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往往将非重点知识当重点知识来教学,把重点知识当非重点知识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捡了芝麻掉了西瓜;为此,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区分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其二,教师讲课思维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甚至导致学生误解教师;为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按照上课的步骤按照教学内容,并尽可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教学意图。其实,如果说课堂教学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也就要么教学内容出问题了,要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问题了,有了以上两个方面的解读,似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师生课堂互动匮乏,这是新课程推广后,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储存器;但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成了知识结构的自主建构者。前者只要求课堂教学中单向的知识传递,后者还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于是,当课堂中师生互动匮乏时,要么归责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不对,要么归责于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不强。总之,师生互动不好,要么是教师出了问题,要么是学生出了问题。
学生听课不认真的原因是什么?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听课不认真,那肯定是学生出问题了。现在的学生要么懒,要么笨,要么既懒又笨。因此,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内容深了,学生不喜欢听,因为他们笨;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时间长了,学生不喜欢听,是因为他们懒;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了,学生不喜欢做,是因为他们既懒又笨。
二、远离“教学症状”的“教学病根”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对教学症状的诊断结果,总觉得有了这个诊断结果,还是没有发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以及对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不但不像是对教学效率低下的解释,而是对教学效率低下的描述;同样的道理,教师教学策略不对或者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只是师生互动匮乏的描述而不是解释;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笨与懒,只是对学生不喜欢听课的具体描述而不是解释。那么,导致这些教学症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表现在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那为什么教师教学思维会不够清晰呢?这与教师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教师培养过程中,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是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的。那么,今天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的原因,在于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为此,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思维不够清晰的问题,就必须对教师在这些课程上的不足予以弥补。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表现为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那么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够,对教学大纲的领会不够;为此,要纠正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混淆的问题,就必须弥补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缺陷,弥补教师在理解教学大纲中的不足。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低效的病根,并不在课堂教学本身,而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甚至在教师自己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这个病根。与此相应,要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就必须反省这个过程,追究病根所在,而不是在课堂教学徘徊。
师生互动的匮乏,主要表现在教师不够投入,或者学生参与不够。但是,为什么教师不够投入呢,为什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不够呢?教师之所以选择不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策略,并不是教师没有想到,很可能与教师个人经历与知识储备有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师生互动的策略,教师教学的重点将放在学生身上,可对于学科知识尚没有足够熟悉的教师来说,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教师是否选择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策略,远不只是课程设计的问题,真正根源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在于教师对自己的自信程度,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远离课堂教学的因素。学生之所以对课堂教学的参与不够,不仅仅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或者态度消极,还在于学生可能受长期“尊师”传统的影响,也可能在于学生对这位教师本人不满,也可能在于学生在以前学校接受的是“沉默是金”的教育,也可能是学生在家里就不允许他在大人发言时插话。所以,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并不是学生是否意识到应该参与,而在于他的受教育历史以及整个教育环境是否提供或者鼓励他参与。
学生上课不认真,我们将此归因为学生懒或者笨,可是学生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懒呢,学生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笨呢?当我们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不但表现出厌烦,也表现得懒得理睬;当我们对远离我们的事情或者专业时,我们不但表现得陌生,也表现出自己的弱智,比如面对医生时我们除了信任就无所适从。因此,学生的懒与笨,总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人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总是可以用自己的积极态度来替代自己的懒,可以用自己的勤奋来替代自己的笨;与此相应,导致学生懒与笨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适应程度,这可能与学生以往的受教育方式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态度有关。
三、用系统策略消除教学“病症”与“病根”
教学病症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教学病根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之外,甚至远离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消除课堂教学病根,恢复课堂教学的健康状态,就必须采更为长远与更为系统的方法与策略;也只有这些长远与系统的方法与策略,才可能彻底地建构健康课堂,让课堂教学的病根不再复发,承接文首的意思,我们只可能采取中医的治疗之道,才可能将课堂教学中的病症有全面而透彻的治理。
第一,要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角度,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的确有教师对教学策略选择正误的问题;可是,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判断力与教学理解力,这是与教师的理论高度与判断精度有关的,这受制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只有从教师能力的角度,才可能让这些看似简单与表层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如果仅仅把教学问题归因于态度或者偶然性的选择,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更不可能消除问题的病根。
第二,要从改善教育教学的制度系统的角度,来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也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而取决于课堂教学给予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当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责任都得由教师承担时,教师就不得不主导课堂,这时学生就没有必要参与课堂而浪费自己的精力;当课堂教学的所有学习责任都得由学生承担时,教师就可以放任课堂,这时教师就可以游离于课堂之外,让学生处于散漫的课堂氛围之中。因此,只有建构一个师生“共赢”与“共责”的制度系统,才可能将教师与学生引入课堂之中,让双方真诚地互动起来。
第三,要从学习过程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角度,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缺位的问题。我们不能天然地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任务,因此学生必须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让他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内在幸福,体会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他才可能全心投入学习过程。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理解为“读了书就可以获得用黄金建造的屋,读了书就可以获得面色如玉一样的美女”,学生对读书永远都持一种被动的态度;只有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理解为“读书的感觉,就像住在黄金筑的屋里,就像娶了面色如玉似的美女一样的幸福”,也只有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感觉,学习才可能变得富有激情起来.
总之,教学诊断是教师教学比不可少的一步,作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