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节课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在学生口算试做后,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展示A:23×10=230
23×2=46
230+46=276
展示B:20×12=240
3×12=36
240+36=276
230+46=276
就不必出示
展示C:23×9=207
23×3=69
207+69=276
因为没有学生想出这个思路,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有些不听讲的学生偏偏听了这一句,就一直这样做了,反倒扰乱了学生的思路。特别是根据以往的教学实际,有些学生会在这一个环节上不断地纠结,你能吧12分成9和3,我就把12分成8和4,等等等等,反而干扰了这节课的进程,影响了重难点的把握,如果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势必会影响到了本课的进程。
如果学生出现了把12看成6×2,就可以把23×12看成23×6×2了。这种算法,也值得展示,拓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和这节课的内容有点不搭界。教师可以随手再写一个22×17,让学生知道这种分法不具有普遍性,再想其他的办法。
2、这节课在巩固练习后,才通过学生的回答说出数位要对齐这一重要的格式要求。我认为把这一步提到例题结束后,就强调,会及时引起学生的重视。因为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列竖式的时候没有对齐数位,再纠正会很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并且教师要逐一巡视,保证巡视到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