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巩固练习中,赵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们继续看,填一填:一捧糖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捧糖果的 ?(出示课件)
学生齐答:
师:平均分成5份,3份是这捧糖果的 ?
学生齐答:
师:平均分成6份,5份是这捧糖果的 ?
学生齐答:
师:平均分成9份,7份是这捧糖果的 ?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可否这样调整一下:
提前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总量不等的糖,让学生利用今天的知识来分一分,说一说。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这样设计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教师在小组巡视和汇报时,会发现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分铅笔的练习赵老师也是引领着学生进行的:
学生1:我把这12支笔看成单位“1”,红色的占 ,黄色的占 ,绿色的占 。
学生2:我把12支笔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它的 。
师:上面的这份,或者下面的这份都是单位“1”的 。
学生3:我把这12支笔看成单位“1”,其中的5支就是单位“1”的 。
学生4:我把这4支红色的笔分成了2份,这2份就是这4支红笔的 。
学生5:我把这12支笔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两份红色的笔就是它的 (就是这4支红色的笔占整体12支笔的 )
我认为也可以放在小组内进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口说,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等来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最后的游戏赵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游戏:分一下组,第一组2个人,第二组6个人,第三组8个人,第四组4个人,第五组12个人。(先小组认识)
师:想办法表达一下你们是一个整体(学生手拉手、站在一起……)
师: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老师看出是一个整体单位“1”了。
老师发令:命令1:蹲下单位“1”的 二分之一
命令2:再蹲下站着同学的二分之一
命令3:再蹲下站着同学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同学们表达的非常好。当2个同学的时候蹲 ,蹲下了1个;再蹲 他们没法蹲了就半蹲,他们的表达很好。
同学们想:刚才我们在发出命令的时候同样是蹲 ,为什么有的组蹲下的人多,有的组蹲下的人少呢?
学生:因为每组的人数不同。
师:也就是单位“1”的实际人数不同,所以尽管都是,但是蹲下的人数却不同,但是都表示单位“1”的 。
我认为这个游戏的设计非常好。但是老师处理的有些仓促。在老师下达了第一次命令:蹲下单位“1”的二分之一后,要让每个组的学生说一说你们组蹲下了几个人?为什么?让学生充分理解后,再下达第二个命令:再蹲下站着的二分之一。先让其他组的学生说一说,你们组蹲下了几个人?为什么?再最后让2个人的那个组说说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半蹲着?这样会更加深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