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

发表时间:2011-09-30 阅读次数:379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
          探究性阅读即要求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上获得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受。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为学生巧妙创设情景,在情境中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冲动,引发他们进行探究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智慧的火光熠熠生辉。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将变得事半功倍,将因为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整体感知,自由探究   
  以往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为了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或便于中心的理解,教师会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结果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阅读首先是学生个体与作品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
       三.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新课程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挖掘潜力,培养审美、口头表达等多项能力。一篇课文值得欣赏探究的内容很多,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 对于课内教材的探究,可以是优美词句的欣赏,可以是课文写作方法的品味,可以是谋篇布局的学习,也可以是主题的探究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较突出的方面进行探究, 四人小组的形式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思想的舞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讨论中学生们切磋交流、相互启发,灵感的火花不断迸现。当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的探究规律,讲究探究方法
    四、大胆质疑,深化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往往由于受年龄、阅历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索,大胆求证。只有善于发现疑问,才能做个真正的探究者。当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深化理解,学生理解错的要给予引路指导、帮助订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学生不理解的、有争议的,引导学生回到语言文字中结合文意去揣摩并在关键处给予肯定加以强化。对所研究的问题中,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之热情。
    五、多元思考,扩展探究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曾精辟论述了学习与独创的关系。所谓“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要独立思考,不能尽信书本,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孟子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探究性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也十分注重多元思考,以培养创新意识。在阅读中有时作家的见解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对现有教材的人事、知识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培养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探究展示,享受乐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作为教师,要有一双爱的慧眼,一颗赏识的心去发现、激励学生潜藏的创造性,促使其更快地成长,对于学生的探索,我们应坚持做错事并不完全是坏事的原则,对正确、新颖、有创意的探索,我们要及时肯定,大力表扬,形成一个积极的氛围,而对于那些不完整或存在失误的见解,我们要从中找到闪光点,予以肯定和完善。这样,学生便在一个激励、赏识、奋进的氛围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扬起信心的帆,以更大的热情、更持久的兴趣去参与探究。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一个天天流淌着老师和学生生命长河的地方,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地方,要突破枯燥、僵化的限制,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学生乐学、善学,做一个探索者;更要从人格魅力、知识涵养、文化底蕴等诸方面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使课堂真正成为润泽学生生命、提升学生素质、净化学生灵魂的知识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