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语文学科六年级《最大的麦穗》说课

发表时间:2011-10-08 阅读次数:424
说课教师:张秀丽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12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动张西望的道理。
2、说教材简析: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3、说教学目标: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感悟人生”,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麦垄” “如梦初醒”。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5)、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
4、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细读品味,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读悟结合,借助对比阅读,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格拉底的相关资料,让孩子们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学法: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感悟,启发诱导、多种形式的读等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敢读、会悟、想说,表达得充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程序(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教学流程分四大块进行。
2、环节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
 同学们,在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时候,也就是离现在约2400多年的时候,在古希腊,则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
 说说他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板书)最大的麦穗,就是讲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走近苏格拉底,与这位大师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以谈话的形式导课,目的是引导学生简单交流预习及初读课文后对苏格拉底的最初印象,揭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急于读书,迫切想与苏格拉底大师对话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精读课文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浅谈体会,引导质疑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词:沉甸甸、埋头、定夺、挑挑拣拣、惋惜、错失良机,检查学生的生词掌握情况。
   3、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上环节的安排,意在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自觉读书的习惯,提高学生朗读的速度和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4、引导学生谈谈初读后的想法: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古老的故事,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以后,老师和大家又读到了这个故事老师很想先听听你读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想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在了解学生初读后的感受,了解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5、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要想谈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必须要能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可以将大家的思维引向深入。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看谁能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将问题简单地写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会提:周围到处都是大麦穗,弟子们为什么到头来两手空空?这时对提出该问题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并将这一问题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再次走进课文,与文本深入对话。   
6、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思考、讨论,教师的指导等。)其实,真正把课文读懂,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三、教师引导,体验感悟
(一),学习弟子们摘麦穗的片段:
1、过渡: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到底怎样摘的?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从弟子们的表现中,你读懂了什么,简单几下你的感受。
2、学生们自己学习课文的3-5自然段,边读边写批注。
3、汇报交流:
(1)汇报出示句子: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2)学生们交流自己的体会:(预设)
A:从两个"看看"和"用心挑挑拣拣",体会到弟子们在认真地摘麦穗,在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任务。(师小结过渡:看来他们的确在认认真真地找,但他们为什么没找到呢?)
B:从"埋头""低着头"看出弟子们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C:从两个"摇了摇头"" 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看出弟子们在挑选麦穗是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失掉了很多机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
3、刚才,我们透过关键词,读懂了弟子们的心。比较一下多媒体出示的这段话和原文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表达好,好在哪里?(书本上的表达不仅写出了弟子们是怎么做到,而且还写出了弟子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即弟子们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更加真实具体,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弟子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认为可供选择的机会还有很多,进而一再错失良机。)
4、朗读3-5自然段,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小结:刚才我们借助对比学习,感受和了解了心理活动描写带给文章不同的表达效果。看来,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适当加入心理活动的描写,使描写更加具体完整。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着重引导孩子抓住文中对弟子们举止的描写,体会文字背后的蕴含;通过对比学习,感受文中对弟子们心理活动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两种方法的运用,帮助孩子逐层读懂了文字,深切感受到了弟子们的当断不断,犹豫不决的表现)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1)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 惋惜”。
(3)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4)指名读。
(5)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6.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1)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2)感悟道理。
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两段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进行合作探究,感悟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并且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来加深体会。)
7、.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习,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此时学生听懂了老师的话懂得A.“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B.“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C.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3)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着读苏格拉底提出的要求,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四、总结课文。
(1)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2)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 “麦穗哲理”,让我们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设计意图:学习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再去了解苏格拉底,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3、板书设计:
18、最大的麦穗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错失时机   
             追求“最大”    把握机遇   不失良机
4、作业设置:
(1)搜集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2)学完本文后,你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