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 这些孩子并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这些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需要爱。而“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特需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其中既有行为偏差生,也有学习偏差生。爱是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教师才会乐于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特需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成就教育的奇迹。对于特需学生,我只这样做的。
一、调查谈话,全面了解: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学习方法不得当,由学习差导致的行为偏常,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学生后进的原因。要促使后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态度的端正,首先应全面了解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这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较好的转化效果。
二、教师关心,学生帮助。
对于后进生来说,开发其非智力品质,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有利于开发后进生的非智力品质。大多数后进生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压抑感、自卑感,不太愿意接近老师,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对老师的评价很敏感,既怕教师又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与关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用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以乐观、热心的微笑面对他们,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与他们谈心,消除与他们的心理隔阂,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兴趣就会倍增。
与此同时,给每位后进学生配一位专职“小老师”,“小老师”负责指导学法、检查作业、解决疑难、汇报情况等,帮助他们进步。对于行为偏常生,则可以采用多安排管理班级任务的方法,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循序渐进,允许反复。
大部分后进生由于基础太差,鼓励他们先解决那些利用书本或问同学就能完成的疑难,较难的集中起来问老师。另外,在辅导中,我一直保持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采用当面评改试卷及作业的方式及时解答他们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学科的知识结构,指导他们相应的学习程序和归纳知识的方法,使他们掌握一套适宜的学法,然后逐渐减少辅导,尽可能让学生自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行为表现有异常的同学,则可以运用法治与人治兼修的方法,严爱有度,促使其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一蹴而就,应当允许孩子有反复,因为这是正常现象,反复期恰恰也是关键期,在关键期给予关键的帮助,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特需学生的辅导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的保证,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好这项工作。在特需学生的辅导工作中,教师要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实现教育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