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课改实验小结
青岛宁夏路小学 韩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编排形式,图文并茂,色彩艳丽,课文形式活泼、新颖,内容浅显易懂,表达事物既形象又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学习有兴趣,好接受。面对这样的新教材,作为担任课改实验班的老师,我们有许多的新感受。
一、面向全体 重视发展
此次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不是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体验的基础上。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个儿童,以儿童的体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从新教材中随处可见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人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具有的感人魅力。
如《早操》《冬冬读课文》等课文的设置,就是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认读生字、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第一册教材中《外面的世界》、第二册教材中《车的世界》等单元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建立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生字的学习,还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直接把孩子放到生活实际中去识字。渐渐地学生对识字有了自主性,养成了走到哪儿学到哪儿的好习惯。这样创设广大的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教师完全放手发动学生到社会上自主识字,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门、走出家门,拓展识字空间,在外面多彩的世界中,识记汉字,认识社会。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索和实践的探究精神。
二、重视过程 提高能力
旧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忽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把课本看作知识的发源体,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导体,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体。现代教学观念强调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者,还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由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向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并在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几个生字,小朋友们想先学哪一个?(由学生根据喜好选择,学生有可能先选最简单的,也可能选最复杂的字。)
课文有几句话?你会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或你能读好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小朋友们,生字朋友你记住了吗?你认识哪个字就站起来读哪个字。(用自主抢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认读兴趣。)
以上几例教学可以有效的激活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争先恐后的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探求新知 提高素质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特别强调,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应当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重视养成学生勤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文明习惯,成为学生自觉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金钥匙”的设置,是要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更是为了打开被锁住的思想,掌握学习的方法、策略,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如:“学习要经常回头看看,学会了多少,还有什么不会,不会就问别人,我这样做了,学得越来越好,就更爱学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探究过程 获得体验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如在讲《日出》一课时,我们设置在周一讲,提前周五布置:请同学早起看日出。从生活中获得了体验,上课时学生把日出的整个过程说得非常生动,很是令人吃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真可谓一举多得。
为了激励学生更乐意学习,在每个“语文天地”中设置了一个评价的栏目,如课文读得好背过了或生字认得对了,便奖给学生几个大苹果或几个大蘑菇,以及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喜欢学习,学得更好!
我们在教学的同时,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设置一些这样的奖励形势,如:生字都会写了吗?认读的字都会认了吗?课文都背过了吗?在每一问的后面都设置三个五星,请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实际涂一涂,描一描,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
课改的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能动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如在讲授课文时,我们摒弃了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朗读,在读中自悟自得,通过初读感知、精读品读、赏读感悟、熟读成诵等环节,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朗读课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改变观念 挑战未来
本次课改增进了我们教师间的思想交流,拓展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如在听完公开课后,在区教研员的有秩序的组织下,每位教师都参与评课,大家分组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形式气氛都是轻松愉快的。使公开课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和水平,而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语文第一册的两次“成长记录”(期中、期末试卷)就是一种最新的评价方式,试题中富有儿童的话语,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成长记录” 中的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的学前差异,给后进生以追赶的机会,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给我们课改的老师减轻了思想压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不再围绕着有限的书本进行,而是更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我们课改的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把握课改的总体目标,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利用新教材,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为课改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