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道德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于教条化,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恐惧的心理。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耳濡目染了一些社会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一味主张“正确答案”,会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事实上,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生活本身形成的。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不仅能为儿童的学习注入极大的乐趣,而且将使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的真切体验中逐渐形成。因而,在导行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指引学生走进生活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友谊、关爱、团结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道德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蕴含在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感悟和规则。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引入课堂,紧紧把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一原则,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如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我先给大家展示青岛的大街小巷及山头公园到处种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芬芳艳丽的花朵,让学生感受青岛的美丽,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景色:“你们都是有心人,你能说说在我们身边,哪里种了小花小草吗?为什么要种那么多花草树木呀?他们有什么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又出示了一组图片信息:“生活中,有些人是这样对待花草的,你来当个小法官,看看评评他们做得对不对”
1、花儿真漂亮,摘一朵回家吧!
2、草坪软软的,我要在上面走,我要趴在上面。
3、小草在睡觉请勿打扰他!
4、老师说多锻炼身体才会棒,这有一棵树,我要在上面荡秋千。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那些不爱护花草树木的现象?遇到这种事情,你准备怎么做?”
a、 以前我发现有人在树上绑了一根绳子晾衣服。如果我再遇到这种事情我会去找到衣服的主人,告诉他这样会上还到小数。
b、我发现在春天的时候人们把槐树枝掰下来摘槐花吃。
c、有的时候我爷爷早上锻炼身体的时候会把腿搭在小树上压腿,今天回家后我就要告诉爷爷,这样做是不爱护树木的表现,我要建议爷爷带健身器材上去锻炼身体。
d、我们有的时候会将皮筋绑在小树上跳,以后我们不会了,如果看到有别的小朋友这样做,我会跟他讲要保护小树苗,要想别的办法跳皮筋。
e、……
刚才在树上荡秋千的那个小朋友说,小树不怕疼,小树真的不怕疼吗?四人一组,请一位同学演小树,体验一下小树的感受,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将书包挂在树枝上,使劲的摇晃小树,看看小树会怎样?小树苗,赶快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如果你是花草树木,你希望人类怎样对你呀?
同学们,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呢?你还有好的办法吗?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了学习、实践、再学习,了解到花草树木的作用,从而感悟到要保护花草树木,看到不合理的现象要及时的制止。整堂课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联系于生活、感悟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从而启发学生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留出空间。
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反思,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形成一种品质”只有让学生经历活动、感受活动,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体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花草树木为主题的儿童剧、与课桌椅对话的等。把课堂移向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社会实践及与人的交往中提高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小手拉小手》一课,询问同学,“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如何求助的,同学们是怎样帮助你的或者你是怎样帮助别人的?你们能将发生在你们身边的事情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表演吗?”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去体验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后的感受系列剧表演从定角色和情节到分小组排练,最后汇报表演,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德育工作中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景引领发展,而不仅仅是指导和简单得给予,在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学生讲了《咕咚来了》这一故事,还举了身边的一些胆小的小例子比如害怕打针,晚上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当着大家的面不敢大声回答问题等,于是我们举行了勇敢者点子发布会,想出了很多克服胆小的好办法,比如说:一个人在家害怕时,可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想想白天老师讲课都讲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自己吓唬自己,在同学们面前要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要敢于和同学交流,可是说到容易做到难,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很大改观,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回答为题的声音只有在他身边的几个人才能听见,有的在可见说话很流利,一道上课回答问题就颠三倒四,说不清楚,非常紧张,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本周我是小班长活动”,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鼓励每个同学树立起自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让学生体验生活。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没有经验,在引导学生做好班干部的同时,我还告诉他们是否当选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你敢不敢站出来积极的参与,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活动中要求学生大方、大胆、积极参与,同时给每个敢于参与的学生鼓励和肯定。通过几次活动的交流后,我发现全班同学都有当班干部的愿望,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我经常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同学,对得分较低的同学进行个别交谈,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要求,耐心地教育他们。每一轮班干部上任期满后,我们都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而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与此同时,我还让学生说说自己任职时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形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班集体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自己的班集体,感到自己需要班集体,而班集体也需要自己,认为自己的荣誉与班集体的荣誉密不可分,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作用,提高他们为班级工作为同学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深的体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意义,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起来。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其实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随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儿童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儿童天天都在过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件。如学生忘带文具、与同学争吵、和教师的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注重从小事抓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片纸、每一度电、每一粒米做起,不乱丢果皮纸屑,不乱丢电池、塑料袋做起、从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做起。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独立人格,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寻他们思想道德成长的轨迹。在生活中,儿童将逐步形成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只有让学生经历活动、感受活动,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体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认识的有效途径“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因此,以生活为途径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没有淡化或削弱德育的功能,反而极大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