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0-17 阅读次数:302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常常带给我们教师心灵的触动,让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不由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先生主张: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生学,教学方法一定要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生活教育的精髓就是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思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时代的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创新氛围,留有创新空间。
一、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
“带着问题读”从表面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是,事实上却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1、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给的,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无形的罩,将学生的思维指向和内容罩在里面,无法自由行动。学生只追求找问题的答案,不想越雷池半步。
2、有碍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学生长期带着问题读书,最后只能按“图”索“骥”,离开图,拿到书就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再从实践情况看,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手段,而学生往往只把“读”作为手段,“答问”作为目的,这种做法就是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
      阅读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必须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
如何培养学生“读出问题”?我觉得开始训练时,应该由“多问”向“精问”过度,又“具体问”向“抽象问”过度,又“问答”向“点拨”过度。如课文《蓝树叶》,在教学时就让学生字读每一段,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读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这样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李丽为什么没接林源源的绿铅笔。学生整体感知,读通课文,形成认知问题,带着认知问题品读,在品读中解决问题。这样反复不断的在读中“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直至读懂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书,真正实现“教学生学”。
二、教学目标:由“教师自定”向“以学生定”转变。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老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案”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约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用今天的观点审视这一教学环节,又暴露出它“先天的缺陷”: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是共性的,从内容上看,很难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几个方面的目标。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的发展。陶行知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自定的教学目标只是外推力,以学生而定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
     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定向能力既是学习的有效动力,又是重要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由“教师自定”向“以学生定”转变。例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文时,播放武夷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学生想了解课文介绍了武夷山有什么景点,怎样介绍的。在自我目标确定的驱动下整体感知教材,学生从各自不同的目标到本课教学目标,既保存了学生的“异”,又读懂了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由“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悟”转变。
目前的语文教学有“满堂灌”走向“问答式‘的倾向,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微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看,这种教学有以下不足:
1、不利于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分析课”往往不需要学生去思考,“问答式”教学也只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多数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而不想。这样的教学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禁锢。
2、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法。古人云:“诗无达诂”其实“文”亦如此。教师的分析讲解往往只是“一孔之见”,即使是十分正确的观点,学生不能理解,又有何用?不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了吗?
3、不利于陶冶学生情操。阅读不是单一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阅读教学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情感和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种情感是语言难以言表的,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感受,终是一纸标签,难以引起共鸣。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自读、自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领会,发展作者的意识,不断否定“旧我”,形成“新我”。因此,教学方法应由“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悟”转变。我曾经听过一节观摩课《四季的脚步》,教师就是让学生放手自悟,深入学习课文的。他让学生根据自学,汇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学习情况,分四个步骤:(1)说一说(喜爱哪个季节,为什么?)(2)读一读(指导朗读)(3)再说一说(说一说自己喜爱的季节其他美丽的景物)。(4)有感情朗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容易了解了一年四个季节的变化和特征。学生在朗读领悟中,通过自我揣摩,体会自己喜爱的季节。在“讨论省悟”后介绍这个季节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教学,就是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去“自悟”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自己。
四、教学组织: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语文课堂教学“封闭型”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固定。语文课仅仅围绕教材进行教与学。(2)教学手段单一。通常的语文课,教师主要靠一本书、一支笔,很少使用录音、录象,更谈不上到网上浏览。(3)教学形式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现在每天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只读那么一本书,最后不是让他们“坐井观天”吗?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总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给每个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