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幼小衔接”

发表时间:2011-10-26 阅读次数:572
“幼小衔接”发言稿

一、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与我国国家教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这项研究最终表明:幼儿入校困难一般分为学习与社会性两大方面。(幼儿入校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与数学两个方面;入校社会性困难主要表适应困现在规则意识与能力、任务意识与能力、独立意识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明确:幼小衔接必须对幼儿从园到校学习适应与社会性适应进行有效衔接。                                                          

二、探讨家、园、校如何携手做好幼小衔接

(一)关注孩子从园到校学习适应的有效衔接

1、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一定的学习能力。这主要包括观察、思维、注意力的习惯培养与能力提高。

(1)“观察习惯与能力”  主要指孩子具有理解、辨认并能记忆与准确表述出自己所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甚至感受到的事物或者现象的习惯与能力。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引导观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颜色鲜艳的事物、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位置明显、差别大的东西。其次,我们要指导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比如顺序法观察---按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的次序进行。比如比较法观察---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过程跟踪观察----在一个时间段观察一件事物或者一种现象的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幼儿全面看待事物,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耐力。 比如分析观察----引导孩子在观察现象的同时分析原因,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2)“思维习惯与能力”   主要包括对事物或者现象的。理解、判断、概括等认识活动。“理解力训练” 我们可以经常利用各种时机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一些“为什么”让他先学会围绕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动脑思考;然后逐步养成自己发问的习惯,逐步加深对事物或者现象的理解。 我们还应不时地检验一下孩子的理解水平。比如,我们可以从孩子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及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以及对一句话意思的领会等来考察他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了解了以后,就能更有的放矢地针对他的水平做进一步启发了。“判断力训练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小孩子进行此项训练不必想得很复杂,只要用心,一次有趣的游戏,一次简短的对话,一次读书讨论,一次外出活动......都可收到效果。“概括力训练 ” 需要我们多锻炼孩子。我们要引导孩子根据不同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相同的属性概括出一些性质概念。比如“金鱼在鱼缸里游、鲤鱼在小河里游、带鱼在大海里游”可以概括成“鱼在水里游”。比如让孩子寻找麻雀、蝙蝠、蜻蜓、飞机等事物的共同点,就可以概括为它们都会飞;比如知道爱看书、爱写字、爱画画。由此可以概括为小红爱学习。

(3)“注意力的习惯培养与能力提高”   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 孩子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集中注意力有“三大金律”—A、“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   学前幼儿普遍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例如,孩子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的来回走动影响孩子的活动;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父母还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例如,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孩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B、“有规律的生活 ”   孩子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 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例如,孩子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进到户内后,孩子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一些家长却要求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孩子的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 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因此,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应当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 C、“舒尔特表”训练法    这种练习就是国际通行的其中一种最常见和最有效的人的视觉定向搜索训练科目。心理学上运用这种表,一般是为了研究和发展心理感知的速度,其中包括视觉定向搜索运动的速度。如果没有现成的“舒尔特表”,可以自己制作“舒尔特表”。很简单,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训练方法是这样的: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数边指数字)。计时结果:7-8岁儿童一般用时30-50秒;正常成年人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我们可以多制几张不同“舒尔特表”,每天训练孩子,相信孩子的注意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舒尔特表)

21

12

7

1

20

6

15

17

3

18

19

4

8

25

13

24

2

22

10

5

9

14

11

23

16


2、必要、适量的学前知识储备。

(1)数学方面:学习数100以内的数、会计算20以内加减法、能在生活中初步培养数感;

(2)语文方面:结合生活简单地进行识字积累、初步感知拼音的音形、有和家长阅读书籍的习惯、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写自己的名字、笔画简单的字;

(3)艺术方面:对绘画、唱歌、舞蹈、手工制作等有所了解;

(4)体育运动方面:掌握诸如跳绳、跑步等简单的运动技能。   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 “必要、适量的学前知识储备”并不是让家长把目标锁定在刻意引导孩子提前学习学校课本知识上,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在平日生活观察发现与有趣游戏中,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扩大学前知识储备,促进入学以后各科的有效学习。    

(二)关注孩子从园到校社会性适应的有效衔接

1、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能力。  首先,努力帮助孩子认识、理解生活中的有关规则----第一,是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如:不在室内大声喧哗、追跑;东西用过后不乱扔,要放回原处;盥洗、进餐中应遵守的规则;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第二,是集体学习活动的规则,如:上幼儿园、学校不迟到,当老师和同学讲话发言时,不中途插嘴;回答问题要先举手;上课时要坐好,不乱动;不随便找人说话等。其次,指导孩子做事之前先倾听别人的要求,不懂的可以问,然后按要求行动。(如:排队、收拾东西等。)再次,引导孩子养成按规则进行集体活动的习惯 ——知道任何集体活动(2人以上)都要有规则;知道参加活动的人都要遵守规则,才能公平、有序地进行活动; 学会商定活动规则,并按规则开展活动;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一段能忍受的时间内,渴了要控制自己,饿了也要控制自己。并且帮孩子选择一句自我暗示的话,这句话应该是孩子喜欢的,鼓励孩子进步的话。让孩子每天在心里默默说三遍。实验和事实证明,这样的心理暗示,能让人按照这个方面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还有一点,是提醒我们大人的,那就是,要允许我们孩子犯错误,但是要告诉孩子,犯错误不要紧,但是一定要改正。             

2、怎样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首先,学会一些做事的技能 ——学会计划或安排做事的程序;学会扫地、擦桌椅等简单的劳动技能; 学会画、剪、贴以及操作各种活动材料的技能; 做事遇到困难会请教别人(成人或同伴),努力把事情做好。其次,引导孩子养成专注、坚持做事的习惯 ——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边做边玩;坚持把一件事做完,不半途而废。坚持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 坚持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完,不拖拉,追求良好的结果。再说说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首先,教会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如:学会自己穿衣、穿鞋、洗嗽、入厕等;让孩子自己准备外出游玩、参加兴趣班、去幼儿园需要的物品。)其次,教孩子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物品、用具(如:将自己的物品、用具摆放整齐,不乱放;会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会将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 爱惜自己的东西,不弄坏、弄丢。)再次,学会关在爱自己 (如: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活动和需要,上厕所、喝水、进出房间及时脱减衣物;身体不舒服时会向大人报告,请求帮助。不要做有危险的游戏,要注意安全,能自己意识到什么是危险。)           

3、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首先,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如:见面打招呼;与人谈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话,不用手或身体碰人;懂得用礼貌语言向人请教;和同伴一起玩时,不抢别人手里的东西,得到同意后可以借。)其次,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的活动(如:学习与人商量,会向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决定大家要做的事情;认真做完集体分给自己的一份事;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取长补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乐意给人帮助,懂得同情和关心伙伴等。)再次,引导孩子学会主动接近幼儿园教师 (如:遇到困难或感觉身体不适,能向老师说,请求帮助;学习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向老师提问,请老师帮助弄明白;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如有误会能向老师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