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那么对于我,一个教育工作者,书更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使我的教育之路又有了更深更远更明朗的方向。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其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了这本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
一、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有善恶好坏之分。可以说每个自他懂事起愿意追求美善的事物,就希望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朝着受尊重的方面努力。学生当中之所以会有先进与后进之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也有关系。
为此,教师要让后进生感受到爱,学会爱。首先要注意自身建设,树立榜样,重视示范,润物无声。对后进生尤其要爱,不能因为他们学习差或纪律差就冷落他们。同时,要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在后进生周围形成一种同学之间友谊互爱的氛围,使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答对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答错了,我也对他们敢于大声回答问题,提出要表扬。说回答错了,不要紧,继续努力。同时告诉同学们不能嘲笑别人,要懂得热情帮助他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气氛,使后进生增强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敢于发言,乐于学习,奋起直追。
二、运用“赏识”教育法。
学生既受生理因素影响,又受心理因素影响,主要是心理影响。因此,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法,树立两个基本信念:一是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二是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后进生在班级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有的体育方面很棒,有的热爱劳动,有的歌唱得好,等等。我及时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肯定,还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负责班上的一些事务,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信任、鼓励,逐步树立自信心,由此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进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一些厌学的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开始启动了。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经验,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又为争取新的成功提供了动力。
三、一对一互帮小组
后进生有他的缺点,学习较差,纪律也不好,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但我并没有冷落他们,给他们开“小灶”,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课余找他们交谈,亲近他们,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作业方面,后进生做作业缓慢,同样的作业量,他们用加倍的时间也做不完,看见完成作业的同学在欢乐地活动,而自己还被作业禁闭起来,常忍不住乱做或放弃做作业。针对这一情况,与他们交谈,你看你要是上课认真听了该多好,一遍就做好了,下课就可以与同学们一起玩。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争取一次做好,做正确。对一次做得对又写得工整的,给予表扬、鼓励。另外,还可以在班级中组建“一帮一”、“结对子”互助小组,使后进生通过“开小灶”缩短与优等生的差距。
歌德曾言:一句话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本书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位教育家则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待后进生,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真诚,更多的理解,用博大的宽容和接纳之心去温暖他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开放教学中都有所得,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是我读此书的最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