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同时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求教育必然要在人与世界的生活关系中展开并经由教育进一步拓展人与世界的关系,以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善来根本指向,建构走向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体系。
纵观整个20 世纪,对教育内容选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学世界,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科学世界的日新变化。学校教育生活,普遍存在以科学世界占主导的“非生活化”主流。从理论上讲, 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相统一的, 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世界, 都是学生的成长家园。但是, 现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中,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不均衡发展又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学校学习仍需直面升学考试,努力考取好的中学、大学, 从而把握住自己的未来。这虽然也是为了生活, 但不是为了当下的现实生活,也不能真正满足未来生活的发展需求,这样势必造成学校生活与当前现实社会生活的疏离 、与学生当下生活的分离。
为全面提高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所必须的能力品质,宁夏路小学自“九五”课题研究即确立了《生活实践课程的校本开发》的研究命题。“十五”期间,学校仍密切围绕学生生活,持续进行了《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十一五”学校课题《生活教育与小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研究》已将生活教育在学校生根、发展、日趋成熟。从学科与课程研究的角度,生活教育已从校本课程开发延展到不同学科、各级课程的教学策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生活教育从原先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等较简单的研究方法,发展到以行动研究为主导,包括个案观察、专项调查、文献研究、实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全面继承并发展学校的研究历史与传统优势,使“生活教育”逐步统领并促进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特色的建构与推进,“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生活教育”为研究主旨,并不断深化其理论内涵与研究内容、行动路径的实验探索,确立《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行动研究》的研究命题,不断深化生活教育与学校发展内在关系与价值的理论研究,将生活教育理念全面贯彻于学校文化、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素养提升与成长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研究实践宗旨,追求并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品质生活,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效能。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关于 “教育”与“生活”, 在西方20世纪初,现代人文主义者深感唯科学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戕害,从而发出了“教育回归生活”的强烈呼声。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理性地批判,深刻地揭示出其同社会生活隔离、同儿童需要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的弊端。他最先指出并形成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让儿童现时过上完满的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
中国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陶行知先生,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出发,吸收、改造杜威的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建构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新内容。他认为,生活为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源泉,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离开生活的教育是狭隘的。如果教育与现实生活隔绝起来,那么它能发挥的影响力就很小;但如果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对象,那么教育内容就丰富了,影响力也就大了。因此,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的本体论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 , 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 “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
2.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的范畴论
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丰富,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培养儿童的社会属性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因此,挖掘社会生活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是最自然的事。
3.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儿童认知感官的全面与丰富,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在课程改革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探究”得以广泛的关注,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越来越强调贴近学生生活,追求为生活服务的有效学习,继而逐步形成课程资源与教学方式“生活化”研究态势。
近年来,回归生活世界也成为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许多著名哲学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也都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转向生活世界。他们对生活世界虽有不同称谓,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反映了哲学的普通转向“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以杜威、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理论的博大精深,且具有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价值,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特别是,国内外关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多,也逐步成为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但理论研究多局限于讨论生活教育理论的涵义,讨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讨论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和它的历史定位,多数研究内容主要与学生品德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有关,也有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但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系统研究,以及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亟待进一步探索。
四、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和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入探讨“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并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全面探索其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策略方式,从组织结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制度创新、学生活动、评价管理等方面,优化教育秩序,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允许有差异地发展;促进校长、教职工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扎实、稳步、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题研究目标
深入“生活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把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精髓,同时将生活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于课程建设与实施、组织结构与现代学校制度创新、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指导现实、面向未来,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坚实的文化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社会适应,逐步引导学生追求并实现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品质生活。
六、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教育的理论价值探寻
运用文献与比较研究,系统学习分析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价值追求、现实意义及行动准则。从“教育” 与 “生活” 的关系、“学校” 与 “社会” 的关系、“教育者及教育对象”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全面把握并形成生活教育指导现实、 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哲学理论。
2、生活教育的课程实施研究
努力改变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状况和教育中的某些假大空现象,全面关注学生生活,给学生生活以教育,追求并实践“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积极挖掘利用学校内外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深入探索课程建设中的“执行性文化”与“创造性文化”,全面架构知行统一的、与学生“性之相近”的德育实践课程及学校生活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与模式,挖掘并培育学校“强势学科”与“特色课程”的生长力,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切实促进课程源于生活、从属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研究诉求,致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力,学习力和创造力。
3、生活教育的学校文化架构
在学校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机制、资源条件等因素分解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认识,以理念实现价值认同,以目标凝聚人心。全面设计架构学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师生精神文化、现代学校制度文化,逐步形成独具学校本土特色的生活教育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推动“传统型学校”向“学习型学校”、“现代化学校”的全面发展。
4、生活教育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共学、共事、共修养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让“生活教育”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大脑,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内涵,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精干,富有敬业精神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切实促进教师的职能与专业转型,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感受并提升职业幸福。
七、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5—2011.12)
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通过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组织文献综述,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对生活教育理念的认识与内化,明确研究目标,细化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12.3—2014.12)
各项目课题组开展实践研究,落实培训与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形成彰显生活教育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课程实施策略、师生发展机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3—2015.12)
总结完善研究历程,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路径。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书本及网络等渠道搜集、学习生活教育理论及当今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
2、行动研究 以课题组为中心,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老师参与研究的兴趣,让教师既成为“研究着的实践者”,又成为“实践着的研究者”,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齐头并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问卷调查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学生、教师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及教师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4、经验总结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1、领导小组:宫君、丁丽、王树忠
2、组长:宫君 负责课题指导、评价的工作。
3、副组长:丁丽 负责课题总体的计划、制定方案、总结以及课题管理与教师发展
4、组员:王树忠 负责教学课程实施
徐华 负责德育课程实施
吴德辉 负责学校课程、学校文化的实施
孙甜 负责学生校内外生活设计与组织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本课题组由校长主持,教师人人参与。具体管理上由副校长室直接负责,由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课题核心组成员,责任层层落实,分工明确。
2、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文献
多种渠道收集生活教育理论相关资料,并认真学习与研讨这些资料,努力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去大胆实践与探索。
3、建立资金保障和研究激励机制
校长作为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提供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尽量维持课题组人员的稳定,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奖惩激励机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4、注意资料收集,做好阶段小结
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原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各种典型案例。同时,经常不定期地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进行阶段研究交流,努力对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进行较为深入的小结,为以后的研究及时进行调整提供依据。
十一、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预计完成时间:2015年12月
1、课题研究与工作报告
2、生活教育理论行动研究文集
3、生活教育理论行动研究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