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十二五” 规划课题学校文化课题方案

发表时间:2011-12-19 阅读次数:510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办学的走向日趋凸显自主性和文化性,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和发展的积极诉求,“文化的力量”也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巨大力量。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起着价值引领、观念整合、规范调节等作用,它体现学校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它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命脉,社会形象的根本,它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我校文化建设的筹划与实践正是在整个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挖掘学校文化的底蕴,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学校的精品文化和主流文化。以“生活教育”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是因为“生活教育”与我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符合当前基础教育的要求,对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多年来我们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立足于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将“生活教育”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环境、融入管理等,“生活教育”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并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自觉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生活教育”在学校已显现出群众性、多样化、创新性和整体协调性。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人,能生活,会生活,爱生活。按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学校文化建设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内涵,要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改变那些内容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因此学校深入研究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建设“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容为:生活即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无时空限制。社会即学校,奉自然为宗师,学校的范围广阔无边。教学做合一,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同实际相联。这三者的关系,社会即学校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形式;教学做合一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就是改造社会,改变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

 校园文化:“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而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作为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也同样有广、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仅指校园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活动,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着非常广为丰富的内涵,可视为由师生共同创造,在学校全部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师生共有的价值趋向和目标追求,在校园内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可具体分解为三个层面,表层面为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校舍,校容校貌,教师桌椅,实验室,图书室,宣传栏,书本教具,各类设施,树木花草等,中层面为制度形态的文化,包括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深层面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在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化形态当中,物质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制度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柱,精神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此此项课题研究应定位于侧重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小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具有以下几个特性:教育性、审美性、渐进性。小学校园文化是在特定时空中的校园文化,联结着小学校园里的教育教学现状,关系着小学师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形象。

生活化: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为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用生活化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使之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三、理论假设:

1、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学生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环境育人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学校这个育人的重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熏陶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

2、“生活教育”理念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这四个“学会”,正是青少年在未来社会必备的“生活能力”。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正是要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的对象:

青岛宁夏路小学全体教师和学生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按照边学习、边研究的原则,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并进行理论指导、过程控制,使生活化学校文化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2、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借鉴成功学校的方法和手段,探索行知生活教育思理论对生活化校园文化的指导作用。

3、调查法:通过调查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及上级科研部门对生活化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进展情况,把握课题研究的动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

六、研究的内容:

1、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构建的文献研究

2、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

3、培养学生在生活意识与生活能力的实践研究

4、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的研究

5、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研究

七、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52011.12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学习总课题报告,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成立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宣传发动,组织落实各项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3) 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确定本课题研究方向,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12.32014.12

1)清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3)校园文化开发方面和案例积累,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

4)定期举行课题研究进展交流,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下阶段的研究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32015.12

1)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2)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结题报告。

3)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4)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并展示。

在这三个阶段中,围绕生活化学校文化建设思路,分阶段逐步落实校园环境文化,争取每学期有变化,每学年有成果。校长室对本课题研究提供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1、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面对课题研究,令每一位投身于研究的教师有全新的体验与深刻的反思。课题研究实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学生生活素养的提高。

课题研究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生活素质提高,学生在生活化校园文化的感染下拥有良好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技能,拥有快乐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品质生活、幸福生活。

3、学校办学特色的凸显。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学校物质环境具有深刻内涵,实现功能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学校制度文化科学稳定,学校的核心价值影响全校师生,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似家,家长对学校充满了希望,社会对学校认同肯定。

九、研究的组织形式及具体分工:

组长:

副组长:丁丽

组员:王树忠 徐华 吴德辉 班主任

十、研究的保障措施:

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普遍较强。我们组建了以各部门、班主任为主的课题组,其中多数是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大多参加过省、市、区级课题研究,都有研究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本课题于两年前前就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学校已经形成了发展的理念和总体方向。课题组也统一了认识,开始了各部门的研究的准备工作。

3、校长室对本课题研究提供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尽量维持课题组人员的稳定,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十一、成果形式:

(一)阶段性成果

1、课题研究阶段报告

2、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电子资料

3、生活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环境展示

(二)终期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生活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论文集

3、行知学校特色展示(现场展示)

(三)成果转化

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用于指导生活化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可以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宁夏路小学办学理念和经验体系进行有机的补充和促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活化校园文化的特色创建中进一步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抓住其核心教学做合一,指导课改背景下新的课堂模式,进行有效教学。更好地为今后的学校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