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发展子课题实施方案

发表时间:2011-12-19 阅读次数:5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课题研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需求。

杜威的在“做”中学,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教育过程要以儿童为中心;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同时儿童必须通过动作来进行学习,只有具体地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维果茨基的中介概念理论认为儿童作为个体在一系列的社会交互活动中通过模仿学习分享知识经验并在集体性建构的过程中逐渐习得有关的知识概念,发展语言能力,增强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和监控等元认知能力,使自身的认知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

以上所述的共同点是,在教育中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在活动实践中学习,强调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为生活化德育活动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现实背景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和谐社会建设对于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追求,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合理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理性的公民素养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理所当然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淡漠的情况非常普遍。青少年对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不了解,或是知晓而不力行。当前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公民意识发展的滞后的特点,有很多学生还未完全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他们在活动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与同情,尤其是对家长,更缺乏基本的关心。主要表现在:家庭责任意识模糊,民主参与观念淡薄,公共精神缺失等一些方面。因此,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而与这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形成的反差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德育效果不甚理想。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重说教,轻体验,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使儿童很难产生道德情感体验,当然也就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出现知行脱节,表现为自私、不讲诚信、没有责任感等一些不良倾向,甚至产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多重人格。

针对以上现状,从学生生活出发,探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德育活动教育模式,便成为本课题的切入点。

二、概念界定

1.模式

模式,就字面的理解指事物的模型样式,这里是指用一种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主要矛盾,认识其基本特征,进行合理的分类后所提出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它处于理论与应用的中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即模式都有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的这一程序,理论一模式—实践。因而模式具有沟通理论与实践的功能,既能促进理论的提高,又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2.“生活化德育活动”的内涵

“生活化德育活动”是指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是把社会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生活化的实践活动。生活化德育活动从生活材料来源角度划分,主要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和真实生活实践教育活动。这两类活动各有侧重点,前者重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后者重在深化学生道德行为。

3.公民责任意识

所谓“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规范预期的职责,以及没有履行好这种职责时所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公民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公民自我责任意识、公民家庭责任意识、公民国家责任意识、公民参与责任意识、公民法律责任意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公民环境责任意识。

“探索生活化德育活动教育模式,培养小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就是探索以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树立公民责任意识,并能使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经验的德育活动教育模式。

三、研究意义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把公民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培养必须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活动中逐步培养公民责任意识,这是由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所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能取得成效的必然选择。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体验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体验中外显成道德行为。

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挖掘活动在德育过程中的现实价值,试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不同的层面开展多种学生乐于参与的德育活动,通过多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公民责任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为成为现实社会活动主体的真正公民打下基础。

这种“生活化”的德育活动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冲突,增加对道德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以明辨是非,作出成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转化为付以行动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道德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同时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研究综述

教育界对学科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的探索较多,而德育教育模式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都较弱。

古代西方是以宗教理论、宗教规范为德育内容,教育模式就是“宗教教育模式”。本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育内容反映的是产业革命的要求,即培养适应大工业千篇一律生产程序并具有顺从人格的人,因而教育模式是“权威教育模式”。

二战以后,根据资产阶级思想道德精神,涌现了众多教育派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如柯尔伯格认知发展教育模式,以社会化诊释道德教育本质,认为教师是代表国家和社会与学生交流,并使之确立价值观,他以“公正团体”为道德教育的机制,以“人类正义”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倡学生民主参与教育过程,反对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主张用环境条件和伙伴关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这一模式,主要是一种群体互动、环境感化的教育模式。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教育流派,注重研究教育对象行为的形成,强调环境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影响,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是观察学习、榜样示范的结果。因而其模式是示范、模仿的模式。

以西蒙为代表的价值澄清学派,把道德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价值比较、澄清、选择、取向的过程,主张采取多样的活动而不是呆板的教育,给人们以充分自由的选择机会和权利,这是一种自由选择式的模式。

另外还有以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理论教育模式”,以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为代表的“自我教育”模式,以及折衷二者,形成的以加拿大的克里夫·贝克、美国的威廉。弗兰肯纳和英国的威尔逊为代表的“新教育”模式。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血缘—伦理—等级”模式,具有宗法性和等级性。现代的教育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思想在群众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很高的威信,因而这一时期的传统德育模式为“威信”教育模式。

西方德育模式的演变反映了道德过程教育中,从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到重视儿童的主体性,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心的转化过程,为我们探究生活化德育活动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借鉴。我们国内德育教育模式的研究目前看还没有真正被德育界和世界界公认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德育模式确立起来。这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前人的研究中没有提到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而我们认为德育活动想要更好地达到其教育目的是不能脱离实践和生活的,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增强道德认识, 提高道德责任感, 培养道德情感,这也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

在今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中国,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用传统德育模式用灌输、威信、命令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道德观念的方法己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合格公民的要求,深入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工程,本课题以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为教育内容,立足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健康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交生活、社会及国家生活,从实践操作层面力图探寻一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乐于参与、实践、体验,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养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化”德育活动教育模式。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重在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选择并开展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亲身经历并深刻体验的活动,探索适合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生活化”德育活动模式,初步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

(二)研究内容

11——6年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缺失现状及归因。

制定公民责任意识调查问卷,发现缺失现状,找出归因。

2.制定小学各学段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达成具体目标。

按照学生的年龄及认知能力,制定具体公民责任意识达成目标。

3.生活化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对小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

发掘传统节日中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的素材,开展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并归纳总结出模式。

4.生活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对小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

立足于学校特色,充分利用本校校园生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围绕公民责任意识各学段的达成目标,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并归纳总结出模式。

5.生活化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对小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

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并归纳总结出模式。

6.生活化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

从家庭生活中,选择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展相应活动,培养家庭责任意识,并归纳总结出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⒈调查研究法:为研究提供基础,找准研究的切入口。

⒉文献研究法:从研究要求出发,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⒊行动研究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一定的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制订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和检验。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⒋ 案例研究法:从特殊研究中,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以带动整体的研究进程。

(二)可行性分析

我校从2000年开始就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研究,开发了我们的校本课程——生活课,有着浓厚的生活教育基础。“十五”期间,我校《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小学生活课程校本开发研究》获得国家立项并顺利结题,为本次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理论研究条件。

同时,学校领导一贯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清晰,活动系列化很有特色,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绿色学校”“青岛市红十字学校”。班主任队伍素质高,积累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具有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学校坐落在八大湖小区里,紧邻八大湖街道办事处。社区图书馆、社区教育基地、社区敬老院都在我们周围,如此丰富的社区资源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践条件。

七、研究的步骤与人员分工

(一)研究步骤

⒈ 准备阶段:(2011.52011.12)

1)成立课题组,进行任务分工。

2)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相关理论,达成共识。

3)对我校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形成现状进行前测,形成现状分析报告。

⒉ 实施阶段:(2012.32014.12)

1)进行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整理归纳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教育经验。

2)制定各学段公民责任意识培养达成具体目标。

3)以行动研究为主线,按照各级部班级分工,进行子课题的研究,并不断积累案例。

2——5年级一班重点进行“生活化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研究。

2——5年级二班重点进行“生活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研究

2——5年级三班重点进行“生活化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研究

1年级重点进行“生活化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研究。

4)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

⒊ 总结阶段:(2015.32015.12

1)收集各类研究资料,对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形成进行后测,形成后测对比分析报告。

2)对整个研究脉络进行反思、梳理,提升理论和实践价值,归纳整理出“生活化”德育活动教育模式。

3)撰写主课题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人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  君校长,全面负责课题的开展。

课题组副组长:徐华,副教导主任,负责德育活动方案的构思、开展。

子课题负责人:徐华,副教导主任,负责课题的构思、方案的拟定。

                  吴德辉,副教导主任,负责各类德育活动的落实。

                  孙甜,大队辅导员,负责各类德育活动的落实。

八、研究预期成果

1.形成本实验研究工作报告及研究报告。

2.学生实践活动各种资料。

 

主要参考文献:

[1]仇忠海,戚业国.人文·德育:将德育根植于人文活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128

[2]杨怀祥.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7,(3).2426.

[3]郑满利.德育生活化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1315

[4]葛雷.论青少年“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EB/OL].中国知网

[5]汪安琼.素质教育中构建中小学德育活动教育模式探究[EB/OL].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