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认识到人类模仿生物制造东西的例子,体会仿生学的意义。教学时间: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 师板书课题: 人类的“老师”2、 生读题,怎样的人可以称为“老师”?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谁是人类的“老师”?3、预习中有什么难点吗?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指导启示 机翼 破碎 机毁人亡 关键 教训 性能 新式 轻而易举 超过 承受 均匀 袋鼠 跳跃 坦克(2)交流预习中对词语的理解(3)指名分节读课文,互相评价
2、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各段主要介绍了什么?(2)交流,练习概括。第一段(1)以科学家从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获得启示,发明潜水艇为例,指出鱼类是人类的老师。第二段(2—6)列举自然界的种种生物,表现了人类以它们为老师才有了发现、发明、模仿,创造出新事物。第三段(7)呼应开头,点题作结。3、 齐读全文
四、学习第一段
1、 自由朗读。2、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3、 “可以说”三个字可不可以省略?(不可以,鱼类是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不可能像人类的老师那样去教别人。但是人类确实从鱼类的升降现象中获得启示才发明了潜水艇,从这个意义上说,鱼类是人类的老师。)4、 齐读这一段。
五、学习第二段
1、 自由朗读课文。这一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 第2自然段在课文中起的是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何止”是什么意思?3、 齐读第2自然段。4、 这里的“老师”指的是谁?从他们身上,我们人类学到了什么?5、 四人小组自学。
要求:(1)从3、4、5自然段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2)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3)填写表格:自然段 起因 发现 结果 6、 检查自学情况。(1)第3自然段 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为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2)第4自然段 奇怪现象:轮船开不快。分析原因:流线体在水中的阻力是最小的。改进后的结果: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3)第5自然段A:做一个捏鸡蛋的试验。你们想知道原因吗?B:课文中的哪句话说出了原因,大家读一读。这句话里,哪几个词语是最重要的?(均匀、分散、各个部分)C;设计师就从这样的现象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了哪些建筑物?D:这样看来,谁是建筑师的“老师”?
7、 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来朗读。指读,点评,齐读。
8、学习第6自然段。(1)、 除了这些,人类还模仿什么生物发明了什么东西呢?(2) 省略号什么意思?(3)、齐读第6自然段。
六、学习第三段1、 指读这一自然段。2、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这句话起的是什么作用?3、 齐读。
七、布置作业。
收集课文以外的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
八、合作探究
1、 学习了课文,你觉得有什么启发?2、 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
学生交流课后搜集的资料。
九、作业1、 朗读课文。2、 默写词语。3、说说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7、人类的“老师” 蜻蜓的飞行特点 性能优良的新式飞机
鲸的外形提高 轮船飞行的速度
鸡蛋的薄壳结构 轻便省料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