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國民小學生活課程之內涵及教學設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06 阅读次数:733
國民小學生活課程之內涵及教學設計分析
 
統整者:王斯嫻老師
 
壹、前言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第一學習階段,有一門新的「生活課程」,供國小一、二年級兒童學習。這一門課程包括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放眼世界各主要國家的課程,亦屬絕無僅有,可說是九年一貫課程中頗具特色與挑戰性的一項創舉。
 
貳、生活課程的內涵
一、基本理念
    生活課程所揭櫫的基本理念如下:「國民小學低年級課程乃屬國民教育之開端,特別應以生活為中心,統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發展生活中的各種反省能力,奠定從生活中學習的基礎。」
    以上的敘述,僅強調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並未闡述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統整為一個課程的理念,就「基本理念」,似乎有所欠缺。
 
二、課程目標
    生活課程的目標如下:
〈一〉人與自己
   1、從藝術的探索、欣賞與表現活動當中,覺知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感受創作的喜悅與興趣,並豐富個人的心靈生活。〈藝術〉
   2、透過生活體驗,覺察自己的成長、潛能、身體健康、以及自主能力。〈社會〉
〈二〉人與社會
   1、認識自身周圍環境的特性與變化,覺察到社會中的各種網路關係,進而關懷自己的周遭環境。〈社會〉
   2、樂於參與各種藝術活動,擴展文化與藝術視野。〈藝術〉
〈三〉人與自然
   1、喜歡觀察環境中的事物,獲得發現的樂趣。〈自然〉
   2、認識、了解並關懷周邊的動、植物。〈自然〉
   3、喜歡利用簡單的器材,製作各種玩具或器具。〈自然〉
    以上的課程目標顯示「人與自己」、「人與社會」的目標主要將透過社會、藝術與人文兩個領域達成;而「人與自然」的目標則將透過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達成。然而「人與自然」
的三條目標,並未涵蓋自然與生活科技的主要能力指標,如科學過程技能除觀察外,還有歸納、比較、實驗…等;科學知識除動、植物外,還有物理和地球科學;科學精神除了製作玩具或器具外,還有計畫、合作、主動探索等,若能在課程目標中呈現出來,則更能從目標中看到課程的全貌。
 
三、分段能力指標
〈一〉主題軸〈生活課程共有九大主題軸〉
      社會領域的主題軸是:
       1、認識周圍環境    →認知
       2、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情意??
       3、察覺社會與生態關係    →認知
          →三條主題軸均偏重認知,缺少情意和技能。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主題軸是:
       4、藝術探索與創作    →技能
       5、審美與思辨    →情意
       6、文化理解    →認知
          →三條主題軸分別揭示對技能、情意與認知三層面的關照。
      自然與生活科技的主題軸是:
       7、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技能
       8、提升科學認知    →認知
       9、涵養科學精神    →情意
          →三條主題軸分別揭示對技能、認知與情意三層面的關照。
    由於生活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中心,統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主題軸若能以此三項為中心,先將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個領域中相關的能力指標加以統整,對未來課程的設計,較具有整合性的提示作用。如今三大領域各有主題軸,各主題軸之下又各自發展其能力指標,未來課程設計時,勢必要由編輯者來加以統整,但綜觀生活課程的綱要,卻未對此統整加以說明,因此必將提高生活課程設計的難度。
 
〈二〉能力指標
    能力指標依主題軸發展,每個主題軸發展出5-11條不等的能力指標。為便於和原屬領域互相聯繫,在能力指標的「a-b-c」編號當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該能力指標原屬領域〈1=社會,2=藝術與人文,3=自然與生活科技〉,c代表流水號。這種特殊的安排,使生活課程能力指標序號中的b,與所有其他領域能力指標序號中的b所代表的「學習階段」意義不同,是解讀能力指標時需特別注意的。
 
 
參、生活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選擇單元主題
    單元主題的選擇主要依據能力指標兒童能力
〈一〉能力指標:一條能力指標至少可以設計一個單元,有時也可以設計數個單元。較能凸顯單元主題的能力指標,可產生許多生活課程的單元主題;部分能力指標標示性較弱,則可搭配其他能力指標形成單元。因此單元主題並未有統一的規定,各版本或各校可依據能力指標自行設計單元,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二〉兒童的能力:任何單元主題均應考慮兒童經驗和能力,需要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較不適合一、二年級的兒童學習。但各校在發展學校本位生活課程時,可以依據學校、環境和兒童的特色,做適當的設計,因此所謂的兒童的能力,極有可能產生校際性的差異。
 
二、選擇相關的能力指標
    依據單元主題選擇相關的能力指標,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談:
〈一〉生活課程中的三大領域
    生活課程統整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三大領域,因此任何一個生活課程的單元,均應包含三大領域的能力指標,一個領域至少要有一條,在單元中做統整的設計。每個單元的能力指標不必太多,因為每一條能力指標都將發展出相關的目標、內容和活動,能力指標太多勢必造成兒童學習的負擔。
〈二〉五大融入議題的能力指標
    此次新課程中增加六項「融入議題」,分別是環境教育、兩性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教育、家政教育和資訊教育,但其中資訊教育自第二學習階段才開始,因此生活課程設計單元時,可選擇其他五大融入議題相關的能力指標,進行統整的單元設計。
〈三〉其他領域的能力指標
    新課程中除生活課程本身所包含的三大領域外,另有語文、數學、健康與體育三大領域和綜合活動,課程統整也可包含這些領域和活動的能力指標,但不一定要在一個單元中包含所有領域和活動的能力指標,只要有相關,一個領域的一條能力指標亦可,若無相關者,一條都不可放。
 
三、敘寫單元設計依據
〈一〉兒童學習本單元的舊經驗
〈二〉在本單元主題下兒童可學習的認知、情意和技能內容
〈三〉預期兒童達成的認知、情意和技能目標
 
四、發展單元目標
    依據單元主題、能力指標和設計依據,發展單元目標。單元目標應兼具認知、情義和技能,使兒童在單元的學習能得到均衡,不致完全落入知識的學習。
 
 
五、發展單元架構
    單元架構即單元的理論組織,在過去的課程標準中均稱為「單元教材綱要」,此次因整體的課程內涵稱為「課程綱要」,為避免混淆,因此將「單元教材綱要」改稱為「單元架構」,依據能力指標、設計依據、單元目標發展,發展的原則如下:
     1、將單元主要內容做論理的安排,但在內容架構完整的考量下,可以增加能力指標以外的教材內容。
     2、單元目標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等三大領域,需包括在單元架構的項目中,以利具體目標及教學活動設計的發展。
     3、單元架構的內容,應符合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
     4、在單元架構中應儘量呈現與能力指標的關係,故須在每一個項目之後,列出相關的能力指標,若有單元架構中無法達成的能力指標,可加以刪除。
 
六、發展具體目標
    依據單元目標和單元架構,發展具體目標。發展原則如下:
1、依據單元目標的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領域,發展具體目標;每一條單元目標至少發展兩條以上的具體目標。
     2、每一條單元架構的細目,儘量發展出至少一條的具體目標,以利於教學活動和教材內容的設計。
     3、具體目標應符合兒童的能力,可透過教學活動來達成。
     4、單元中的具體目標數應與教學節次配合,不可太多,以免沒有充分的時間達成目標。
 
七、各節教學要點
    以上的具體目標,將安排在十節課中教學,每節課應給予適當的教學要點〈意即標題之意〉,各節教學要點安排的原則如下:
     1、依據具體目標的性質,各節教學要點應以認知目標的學習為基礎,逐步設計情意與技能領域目標的教學。
     2、各節教學要點的先後順序,亦應考量兒童的心理發展,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漸次加深到較高層次的學習。
     3、配合兒童的能力,每節課的具體目標數不宜過多,以1-2條為原則。
     4、所有的具體目標應在十節課中安排妥當,沒有任何遺漏。
 
★以上七項設計步驟,並非只有一種順序,教師們可依自己的經驗,調整順序。如「選擇相關的能力指標」這個步驟,若教師們對能力指標較不熟悉,可先略過不做,等「敘寫單元設計依據」、「發展單元目標」、「發展單元架構」等步驟完成後,再進行單元架構中教材細目與能力指標的配合亦可。
生活課程設計:「多采多姿的顏色」,則是藉由小組的合作、討論,按照上述的設計步驟所做出來的成果!
生活課程設計的步驟〈斯嫻的實作筆記〉        
一、確定「主題」→單元主題
二、發展教材架構
〈一〉認知:1〈 〉、2〈 〉、3〈 〉…
〈二〉情意:1〈 〉、2〈 〉、3〈 〉…
〈三〉技能:1〈 〉、2〈 〉、3〈 〉…
三、「單元架構」和「能力指標」的配合
四、敘寫「教學目標」→單元目標、具體目標
    單元目標:1、……;2、……;3、……
    具體目標:1-1、1-2、1-3……
              2-1、2-2、2-3……
              3-1、3-2、3-3……
五、單元設計依據
六、各「節」教學要點及欲達成教學或「具體目標」
七、各節教學活動設計
     1、欲達成之具體目標
     2、教學活動
     3、教學說明、注意事項
     4、教學資源                5、教學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