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赛马

发表时间:2011-06-06 阅读次数:933
一、作品分析
分析项目
具体内容
相关资料信息
创作背景
二胡独奏《赛马》
《赛马》是由著名作曲家黄怀海在1964年创作的。乐曲表现的是我国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赛马比赛时的背景。
  《赛马》的旋律简单,主题是蒙古族民歌《红旗歌》。黄怀海先生从这首民歌中得到创作灵感凭借自己娴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仅有四句十六小节的民歌,升华为一首风靡全国,响彻海内外的传世之作。
乐曲开始时描写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过对民歌锦上添花地变奏,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随后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段,这是模仿马头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独白”式的音乐。它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难度水平。乐曲的最后,以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结束全曲。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
 各种乐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曲式特点
乐曲描写内蒙古人民在节日赛马的热烈景象。结构是常见的有再现的单三段体。第一段音乐性格热烈奔放,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和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刻画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乐曲的第二段,曲调兴奋昂扬,抒发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欢乐之情。其中前半部分节奏轻快活泼,音乐富有动力;后半部分由伴奏演奏 主题旋律,而二胡巧妙用食指拨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的结合,妙趣横生。尾部做了扩充形成高潮后,以渐慢速度引出二胡的华彩乐段。最后,再现第一主题,热烈欢腾的赛马景象重现在听众眼前。
我们先从整体上来欣赏一下。短短的《赛马》中间经过三次变奏。所谓变奏,举例来说,就好像我们说话很激动,中间平静下了,这时的平静就是“变奏”;激动的形式发生变化,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变奏。比如说,我们激动得时候可能会“说不出话来”,这是一个状态,激动也会导致我们哭泣,那么“哭泣”对于“说不出话来”,这也可以称之为变奏。用专业语言讲变奏就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听起来和演奏起来更多变,有利于乐曲更好的表现其感情。变奏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一段相同的旋律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变幻出很多形式的变奏曲。那么《赛马》中呢,整个乐曲表现了一个热烈场面,展现了一幅辽阔草原的情景。乐曲开始是比较欢快的马开始奔跑时候热烈奔腾的场面包括对马的描写和对观看赛马人们的描写。,第二个场面是描写马背上的人们欢快的心情,第三个场面是回归到对马蹄声音的情景描写,具体说就是拨弦部分,我想看过别人演奏《赛马》的时候就会知道了。第四个场景是马的追赶描写。第五场面是观众和马儿以及马背上的人们的总体情况描写。所以说,听到这个音乐,我的脑海中就会有一幅赛马的情景出现。这个情景时怎么来得呢,当然是联想来的。所以概括的说,音乐欣赏需要大幅度联想,怎样联想呢?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获得乐曲的标题,也就是流行歌曲中的歌名等等说法。一般来说,作曲家的作曲起名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必须符合乐曲的总体表现,以及容易联想等等。标题是我们联想情景的入口。
蕴含的情感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对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
涉及的学段知识点
1、  欣赏《赛马》,了解乐曲的主题及表达的内容。认识民族乐器二胡,了解其形状、音色及其演奏方法。
2、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特点并了解其节奏型。
 
蕴含的
学段能力
1、欣赏《赛马》,了解乐曲的主题及表达的内容。认识民族乐器二胡,了解其形状、音色及其演奏方法。
2、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能够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
3、从乐曲旋律和节奏中感受乐曲所表现的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及内蒙古人民勇敢豪放的精神风貌。
 
 
注:“相关资料信息”一栏,请对应项目一栏将有价值的内容及时提供。没有则将表格合并。
二、演奏处理:
依据歌(乐)曲的风格特点,你认为该歌(乐)曲在演奏方面应采取哪些伴奏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段目标、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
    
    根据作品的曲式分析第一、三部分完全相同,可采用不同的伴奏形式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听觉感受。第一部分采用柱式和弦,给学生创设行进的感觉。第二部分采用完全分解和弦,表现中间部分的柔和轻松。第三部分采用半分解和旋,进一步提高对旋律的感受能力,最后两小节采用属七---主,让学生感到有结束的感觉。
前奏处理
因为歌曲属于进行曲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完全采用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作为歌曲的前奏,为集中学生注意力,创设行进感,可采用柱式和弦的伴奏音型。
学习过程中伴奏型的建议:
    歌曲的学唱初期,可先采用右手单弹,要求学生关注旋律的走向。在歌曲的学唱中期,应在附点出加重演奏力度,突出附点的出现,左手运用柱式和铉强调,不适宜过于复杂。到歌曲学会之后,可进行较为丰富的伴奏。例如:无旋律伴奏
三、演唱处理:
依据歌(乐)曲的风格特点,你认为该歌(乐)曲在演唱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段目标、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
 
分段介绍:
(1)欣赏第一段,先提问:这段音乐表达了当时比赛场面怎样的气氛?听后介绍:这一段音乐热烈奔放,强有力的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仿佛是矫健的骑手随着出发的口令,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哪句最能表现这个场面?请同学们随我哼唱这段旋律。
(2)接下来我们要来听第二段,请同学们听一听主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曲,哼唱。这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比赛的怎样情景?仿佛是赛马场上骑手已经拉开了距离。轻快悠扬的曲调也表现了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风貌。
第二乐段的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演奏方法有变化吗?第一次重复运用了顿弓的演奏技巧,增加了XXXXX这个节奏。第二次重复时,二胡是怎样演奏的?不是用弓拉弦,而是用手指弹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刻画了马蹄疾驰、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场面。同学们可以用口技模仿试试。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当听到拨弦演奏时可举手表示。复听第二段。
(3)请同学们来听下面一段,看谁的小耳朵最灵,能听出这段和哪段相似。听曲。第三段就是第一段的再现。这一段使赛马的欢腾场面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眼前,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加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什么关键时刻了?(快到终点要冲刺了)结尾处马的嘶鸣声也是滑音,你能模仿一下嘛。有骑手冲到了第一,人们为他送上鲜花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5、介绍完全曲再整体欣赏,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烈场面,试着用动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