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践行之,行则深知之
假期里,我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在书中,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悟到,学习方法与策略是一种内隐性的学习技能。教师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决定着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以及运用的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能有效展示内隐学习策略,压缩思考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连续的思考过程步骤化,使学生有实例可仿,有程序可依,便于学习与掌握。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授六年级《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用动作表情达意的写法是这一课的一个学习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充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握”这一动作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跟学生握手这一环节,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而体会到“握”这一动词所表达出的感情色彩,关注到动作的温度。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实践体验为感知基点,自主理解和感悟课文中“敬”“歌”“舞”等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语所承载的情感及所传递的温度。最后,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到课文氛围的基础上,去展开想象,具体写一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了“用动作表情达意”这一写作方法的掌握与迁移。
另外,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不是即时性的一次完成的行为,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加以训练。学生对学习方法与策略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有些深层次的较复杂的策略还须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因而教师往往要花较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学实践充分证明,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就难以达到自动化水平,学习策略的掌握未达到自动化水平,也就难以实现方法的运用和策略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