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他们》这本书收录了23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于涟、斯霞、钱梦龙等名师。能够成为教育家的这些名师,虽然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育经验、教学智慧和理念各有特色,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之处,而这些共同之处也就是我们要努力去学习的,也正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的关键所在。
首先,他们都有执着的献身教育的理想。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都是让人信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一切为了孩子”的人格魅力散发着芬芳。关于做最好的老师,他们有着独特的解释:“做域不同,职位不同,教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其次,他们总是坚持学习。没有哪个教育家是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的。他们学习别人的教育理论,学习一些开阔视野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甚至一眼泉。魏书生先生在一篇文中写道:我总觉得,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他告诫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我的长处,一定要注意以我为主,以我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特长为主;要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途。如果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忘记了结合自己的实际而学理论,泯灭了自己的风格、个性、特长而躺在某一派理论的书本上,这样的学习就成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学习了。他常常想,教师学理论有点像蜜蜂采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绝不会酿出蜜来。教师呢,学了几家几派,甚至几十家几十派理论中合理的部分,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应用于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与特长,那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能酿出甜甜的教学之蜜。魏老师告诉我们,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其他学科的书籍。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从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习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只有看多家之言,才能使自己有可能掌握必要的进行教学研究的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研究少走弯路。
就是说,这些教育家不是在闭门造车,而都是博采众长不断推陈出新。苏霍母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要终身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是读书改变了名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使他们“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也使名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使他们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学海无涯”我们都应学习他们走好这条无边无际学习之路。
再次,他们都特别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商量”是他具有个性色彩的教学技巧,也是他教学民主思想在决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许多教学决策的过程,魏老师都会广泛征求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反复“商量”后,再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去实施。这“商量”的过程,实际就是把学生摆在了教育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需求,因而更易于学生们接受。
最后,这些教育家都坚持写日记、随笔。教学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 魏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一天不漏地写下160多万字日记。魏老师说: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更大。这就能使自己更冷静、更清醒,更能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也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们的智慧,便是他能给予他的孩子们无尽的幸福和快乐。总之,从这本书中感受名师,我真的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