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精神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大作,最其中一篇名为《学生的精神》的文章颇有感触。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
(一)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 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
(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 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起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
(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自由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一班学生——其实不仅是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我现在要举一段历史例子给诸君听,就是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可见方先生的人格及不怕死的精神,真令人钦佩而尊敬,亦可证明读书人不可忘掉气节。
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学生的精神”与“学做一个人”的文章,我从中反思、感悟,学习借鉴,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觉得在学生精神的内涵中,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有坚强人格,作为班主任,我要管理的一个班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背后至少有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个人。我要做的是让这至少6个人满意,很不容易。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蜜罐里,个性强,独立性差,遇到点小的困难挫折就会被击倒,所以他们更需要多进行意志力的训练,例如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有个别孩子总是找理由想放弃,但是我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战胜自己,克服身体上的劳累,最终他们圆满的完成了比赛,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时机,我认为应该从点滴的教育小事抓起,培养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而对于做一个整个的人的内涵来说,陶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要有真本领,做到真才实学。而他们的能力的形成是在做和学的相互配合中形成的,也就是我们目前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不能机械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告诉我们教师,教学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不能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桎梏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