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合一 智慧育人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我很赞同他的主张,并努力践行他的教育思想。下面以教学《詹天佑》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导课和设计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显示教师的艺术水平,还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例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上课时,先用投影出示詹天佑的画像,并提问:“你们认识这是谁?谁来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这一问题刚一提出来,同学们就群情激昂,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对整篇文章了解得较深,因此大家纷纷举手,迫切地把自己了解的情况介绍给大家,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二、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詹天佑》一文第二段内容讲詹天佑接受任务的背景,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学,并带着两个问题思考:“通过这段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是:先让学生个人默读体会,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在班里展开交流。同学们在自由交流学习情况时,有的说:“老师我知道了‘阻挠’、‘要挟’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体会到帝国主义横行霸道。”有的说:“我从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体会到詹天佑是在面临十分恶劣的环境下接受任务的。”有的说……学生准确的回答,我大为震惊,没想到他们有如此大的学习潜能。这更加坚定了我探究新教学方法的信心,改变过去那种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加强自主实践。
还以教学《詹天佑》一文为例,课文第三段讲詹天佑修筑铁路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是重点部分,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各个感知器官,让他们动笔、动口、动脑,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自学。第一,詹天佑怎样克服修筑铁路的困难的?(列出小标题);第二,用笔画出第四自然段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第三,划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并说说为什么能提前竣工?第四,拿出火车模型边说边演示詹天佑怎样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问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习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热烈,学习秩序井然,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学生从而体会到詹天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超人的智慧,杰出的才干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由此可见,只有教学合一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