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学园开展朗读指导研究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琅琅似乎已成为语文好课的一项标准,孩子们齐读时,听起来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可是检查个体朗读时,读不出感情的,读不流利的,甚至读不正确的都有。如何才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到实处呢?青岛宁夏路小学为此开展了“学习课标,关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宁学园研究活动。语文老师们再读新课标,进一步认识课标要求。然后大家一起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探究朗读指导的方法。有老师认为在文本的感知阶段,应把不懂的词句用问号标出,在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有感受的地方随时作批注。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检查初读时的方法方式多样化,重点看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是否做到了正确。在深入阅读阶段进行择点,一篇文章可教的知识点往往很多,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在领悟阶段要有感情地朗读,读者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感悟文字内涵的较高层次地读,“有感情,不只反映在声音上,人的面部表情才是内心情感的集中外化。”还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自己先把文章读好,对课堂上什么时候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自由读、浏览读等方式适合,哪些地方用引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等效果相对较好,某个环节采用挑战读、评价读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一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能让学生喜欢读,读进去,读出味,读出趣,让不同形式的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老师们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理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意义和朗读的指导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敏锐的预语感和阅读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