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小学小班化教学特征初探--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

发表时间:2015-03-30 阅读次数:739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一个可能使他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使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也不可能单独起源于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前苏联活动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列昂节夫,达维多夫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人在活动过程中对社会历史文化经验的掌握,促进了心理的发展。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格。但是,在大班教学的状况下,由于条件的限制,尽管我们有活动教学的意识,却较难付诸实施。

班级学额减少,课堂内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增加,是小班化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为活动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小班教学时空重组的有利因素,让全班学生“动”起来。

“活动”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学论中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小班教学中的“活动”首先是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尝试、模仿以及语言交流等。一节一年级小班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上,我们看到教室中间的地面上画着两个大圆圈。教师在两个圆圈中,各放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求学生从课桌上堆着的大大小小的牙膏盒、化妆品盒中选出一个圆圈中形状相同,分别放入这两个圆圈。然后让学生找找有没有形状不同的,把放错的取出来换个地方。当学生确认放入的盒子与圆圈中原有的立体图形相同后,教师让学生每人取回一个,研究这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如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有几个面相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把握了它们的特征。这种活动跟传统课堂上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主动探索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