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建"生本愉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5-03-30 阅读次数:9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创建"生本愉悦高效课堂"呢?
一、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意识到自己不是教师,而是把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师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就是课堂,要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必须重新为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我确立自己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向标和参与者,在课堂上深入小组之中而不是呆板地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交流时态度和蔼自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开展探讨。如"你有什么好想法吗?"、"你肯定有不同的理解" "你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相信你能行""你读书的表情真丰富""你读得真甜美"等友情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记住文本。
二、走进文本,融入角色,用心感悟。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用心地去品味、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采用朗读、默读、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读、领读、齐读、接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课文读顺读懂。边读边想边划,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黄山松树的?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画、自述,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不仅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还体会到了优美的语言,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又如教学《爱如茉莉》,茉莉花有什么特点?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圈画出那些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如茉莉"的词句,适当的加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生活谈一谈,也可结合插图感悟,这样同学们从多元精彩的答案中体会出:爸爸妈妈之间的爱都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无不渗透着他们浓浓的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1、课堂要适合于师生多向交流
为了方便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我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座位的重新排列,不再是统一的整齐的行列式,而是排成U形,或者组成相对的小组。这些形式的变化,活泼多样,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多向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合作的活动空间和讨论提高的机会。
2、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容易转移,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严肃紧张的课堂中就很容易疲乏和走神。如果能创造相对宽松的气氛,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敏捷、思路才会开阔。在教学中,我总是尽量创设愉悦开放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主动学习的快乐。如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有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即兴画了一幅漫画,生动地展现了打斗的场面,经过润色之后,我让这个学生画在了黑板上,栩栩如生,其它学生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提出了修改意见,使课堂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阅读理解的任务。课堂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给予真诚的鼓励,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巧妙地使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有时听到了跟我的预想不相同的合理意见,就对学生说:"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好,给我以新的启发,,谢谢你!"求知的孩子都渴望成功,还有什么比强烈的成功感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呢?
3、优化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堂教学也必须适时地把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内容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兴趣,开阔他们狭窄的视野。于是我将课内的教学与课外的资源相结合。如教学《变色龙》时,课前让学生自己说说都喜欢什么小动物?从报刊上、电视中、网络上寻找有关变色龙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大家搜集的文字和图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准确迅速的捕食特点,及名副其实的变色特点。体会到了变色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自我进化的结果!在叙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中学生有的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名副其实""变化多端"等词语,而这正是文章要认知的目标。课中学生还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会"变色"?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需要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到资料,你们再告诉我好吗?"这样在教学中就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的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文内外"跳进跳出",从而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改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走向丰富有趣的现实世界。
4、大胆取舍,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有很强的艺术性,而对于艺术的东西,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致的,感受的内容有多有少,感受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应该跟多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绘画等息息相通,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感知阅读的内容,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教《云雀的心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有的小组在读的基础上画出插图配上说明文字、有的小组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讨论,有的小组表演,有的小组根据内容编成成一首诗……学生在快乐有趣的多种艺术形式下理解了小云雀的心愿,懂得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体验了美好的情感。这样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法,给他们开扩了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