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层次性。这既适应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符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首先,充分利用每节课的20%时间来解决共性部分,即教师对知识点一类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授课,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利用70%的时间进行分层教学。基于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水平的差异,可以分两步安排教学。第一步,让A、B类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提纲包括知识点提示、学习方法提示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提示,提纲内容应循序渐进,做到 “放中有扶”,体现学习自主性),C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C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把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具体化,降低难度或者采用梯度设问的方式,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沿着阶梯向上攀登,逐步掌握知识技能。因C类学生的水平也并非整齐划一,所以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高峰在何处,通过努力都可能获得成功。同时在指导过程中还要做到“扶中有放”,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留出小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第二步,在对C类学生指导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编制更为具体的自学提纲,让C类学生自学,对A、B类学生进行拓展性讲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突破,知识水平和学习技能更上一层。
最后,利用10%的时间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二是教师对本次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再次强调重点和难点。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分层问答策略。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往往具有随机性,主要以学生是否举手作为选择标准,以得到问题答案为目的。这样的问答方式,使得大部分中等学生、后进生处于旁听状态,课堂教学参与度不高,这不仅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在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分层问答。分层问答策略主要强调问题回答对象的指向性,给予中等生、后进生较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分层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提问时要明确问题的对象指向(即某一问题是针对哪一层次的学生提出的,如:A层次学生回答综合性高、应用性强、难度大、灵活性强的问题;B层次的学生回答稍有灵活性、直观性强的一般问题;C层次的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直接出自课本的基础性问题。)和目的指向(即某一问题对某一层次学生回答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什么,如:A层次学生回答的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其目的指向则是C层学生,期望通过A层次学生的回答,为C层次的学生提供示范。当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先让B、C层学生来尝试回答,目的则是利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给A层学生提供智力刺激,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把问题解决得更完善,而A层学生的回答,又可以促使中低层学生进行反思,纠正认知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提问,有利于推动各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总之,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通过提问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