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高效课堂这个话题已是众所周知,可是我们怎样来看待、认识和理解高效课堂。在大力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再谈创造高效课堂,恰恰迎合了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地被教师们认同,因此各校以“学洋思,提效率”的各项教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呢?结合各校的学情和师情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应注重以下几下方面的导向。
一、以师为主,打造精彩课堂
课堂是教学工作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更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教学环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而教师是精彩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研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求全体教师要经常性做到“五个研究”(研究学情、研究课程标准或中考说明、研究重点和考点、研究县教研室或省上近几年的考试题、研究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设计教法。准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中学生也是如此,只有使其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感兴趣,他们才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才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这出发点正需要教师的“导”。比如说教师的“导语”,如果能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再比如“引导”,我们在解决学生需要自主探究的问题时,教师的引导很是关键,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引导”首先要有“方”,其次要有“度”,方法不当就会偏离主题,弄巧成拙,最后甚至走进“死胡同”的现象;引导的尺度要适中,过度引导教师就会有代劳的现象,失去自主探究的目的。在这方面的探究,我校在每学期的优质课活动中体现最为突出,评一节时首先看教师的导课,再看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教师的“导功”。
3、制定学法,做到每节课学有目标。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避免盲目性,并真正得以落实,教学过程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初始要指导学生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章可循。其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产生疑问,再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疑问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主动探究解疑。质疑可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可从课题质疑,从一个具体的问题质疑,从含义深刻的语句质疑,从文章的结构特点、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上质疑等等。教师要导在点子上,所设疑点应为学生探究中的最大障碍,通过主动探究,逐步打通学习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这样教与学的过程方显水到渠成的效果。
4、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活力。同样的学情不同的教师课堂氛围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要过于追求一节课的内容是否能上完,不要为了赶内容而把课堂搞成了“一言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魅力、课堂驾驭和组织魅力、肢体语言魅力以及自己的才艺魅力等特点,让课堂首先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脑动、口动、手动”的习惯,这样的课堂就会高潮起伏,学生的思维就像一个开足马力的发动机,我们也就不愁课堂不会高效了。
二、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拥有了学生就拥有了质量”的理念,我们每位教师都明白。可怎样才算拥有了学生?目前,我们教师常有如下情形:一是教师管不住学生,你在台上大声讲,累个半死,而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话,无所事事,或是睡大觉;二是师生关系紧张激化,导致学生对你的课厌学;三是教师的课讲得干巴巴的,无激情无趣味,令学生生厌;四是教师教法单一,还停留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地步,不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或技术。大家想一想,上述情形能拥有学生吗?我们不能拥有学生又从何谈起“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明白一点:我们的质量是通过学生考出来的,不管大家对此如何有异议,起码目前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实。我们要想方设法拥有学生,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质量就有了最起码的保障。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学生说的教师决不能说,学生做的教师决不能代劳,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想法让他说,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给教师提的,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是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掌控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路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走。
三、以研促教,推进高效课堂稳步提高
教研活动必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而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又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客观地说,对于高效课堂我校实属起步阶段,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的认识是不够觉醒的,行动也是被动的,收效可以说是甚微的。因此我校在本学期从师生的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有效作业、反思跟进四个方面着手,依据“抓小做实”的教研思路,稳步推进高效课堂。
首先教导处协同教研组,从三大学科开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理科组以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切入点,把每一次练习和作业当做考试来做、来重视,避免教师的布置与批改和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无用功现象,狠刹学生抄袭风,端正学生作业的行为习惯。语文组以晨读任务的布置与落实为出发点,如何做好课前的预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英语组以晨读如何记忆单词为抓手,逐步培养学生对单词记忆的方法。经过第一阶段的教研反馈,各个学科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着一定的收益。
其次加强观摩交流与课堂监督。我校绝大多数教师都听过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基本了解。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使高效课堂建设少走弯路,我校分别安排教师到湖北口中学、关坪中学和西口中学多次进行观摩交流,开拓了教师的眼界,使教师直观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为了使高效课堂建设在我校能扎实开展,稳步实施,特别是防止在“达标课”结束后课堂出现反弹现象,我校成立了高效课堂督导小组,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我们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听评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班子成员已经商定:每位班子成员要保证每周听评课不少于3节;每位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教师每周听评课不少于2节,其他教师的随机听课不少于1节。通过这样听评课常规机制,会有效防止课堂“倒退”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尴尬境地,进而推动和促进高效课堂的稳步提高。
四、以评为导,推行高效课堂有力保障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目标和要求,那么是否每一节课都能达到这种标准才能说课堂是高效和有效?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且不评论,先不说我们的学情,单从我们农村中学的发展条件和师资水平来说,比教育发达的城市或是教育强省,我们恐怕至少晚了十年以上,况且现在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校的评价原则是:立足实际,因人而异。老中青教师要求各有标准,优秀生后进生评价自成体系。对于每一节课堂的闪光点,我们都会给予高度认可和赏识,让教师在鼓励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教师课堂的督导与评价中常从目标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板书设计的网络性、应用信息技术的适时性、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性等几个方面考虑;针对学生,核心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针对以上评价措施,我校的观点是“拾到篮篮都是菜”,虽说一节课不尽可能全达到,可是我们教师在生本理念中已对高效课堂有了认识和尝试,这也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