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愉悦课堂的思考与构建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活动已经由注重教材教法发展为全面关注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学校要进行好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既要透视课堂,把握课堂运行中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每堂课教学的特点,抓住课堂改革的关键要素,使课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达到高效、愉悦的效果,使我们的课改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
一、透过数据“看”课堂特点
各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喜欢,参与度就高,教与学的效果就好,课堂高效以后,学科教学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企业对工作流程的分析方法和美国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当人读的时候,能记住10%;听的时候,能记住20%;看的时候,能记住30%;如果边听边看,能记住50%;如能说出来,能记住70%;如果能辅导他人,能记住80%;如果是自己做出来,则能记住90%。”根据这一理论依据,我们设计出“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见图一)。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把握课堂运行的一般规律,构建学生喜欢、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
图一: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
二、透过数据“看”教学环节
在图一中,教师的教学流程、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学习效益高低,都能通过数据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比如:同样是教《黄鹤楼》,甲老师特别运用自读课文、互相检查、同桌落实、小组活动等方式,用时29分钟,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说”和“做”的多,总效能自然会高。而乙老师的课堂上,全班学生“听” 的环节占14分钟,参与率较低,总效能远不如甲老师的高。学生活动效能的计算办法为:有效时间×参与率×不同学习方式的效能比例=某种学习方式的效能,将各种学习方式的效能相加,即为一节课的理论效能(或称其为总效能)。如在听的环节中,参与率为40/45,有效时间5分钟,则听讲的效能为5×(40/45)×20%。
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也能显示出教学环节设计上的问题。这通常是通过理论效能与实际检测效能不一致的情况表现出来的。比如丙老师和丁老师都执教数学课“一元一次不等式”。丙老师采用小台阶、大密度的方法,引导学生一两分钟探究一个知识点,紧接着落实,再通过纠错进行巩固。如此深入浅出,经过6个这样的循环,用时35分钟,完成全部内容,最后还可以用10分钟进行达标测评。而丁老师则采用学生集中时间完成题目、教师集中讲解的方法,设计了两个做的环节,共用时18分钟。从理论效能上看,后者高于前者,因为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做”的多。但学生达标测评结果显示,丙老师的课堂效果高于丁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当教师把大块时间集中在一个环节上,无论这个环节在理论上多么高效,都会出现效能衰退的现象。
三、透过数据“看”课堂结构
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样分配时间,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又确保教学内容巩固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结构的均衡性问题。
(一)、课堂结构的均衡,首先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如赵老师上“日本明治维新”时,通过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显示,赵老师用27分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后两个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识记其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的作用”分别只用了6分钟和7分钟。2/3的时间解决了1/3的问题,显然,这节课的效率是不高的。实际课堂检测也会显示存在这一问题。
(二)、课堂结构的均衡,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学生参与广度上
钱老师和孙老师同时上《两小儿辩日》。钱老师让4人小组上台表演两小儿的对白,从准备到表演完成,用去了9分钟,其他同学只有“看”的份,用1/5的时间,做了只有8%的参与度(50人/班计算)的事,效益可想而知。而孙老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是让全班参与对白,将学生分成两部分,集体形成了辩斗的“两个小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即使这个环节可能超过1/5的时间,效益也是高的。
四、探索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
某校组织了“寻找高效课堂关键要素”的调研活动。首先,分别召开老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开放式调查,请师生谈谈他们认为高效课堂、愉悦课堂、不高效课堂、不愉悦课堂各有哪些特征。之后,把调查获得的要素进行整理,下发给全体教师、学生,请其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10个要素,并由高到低排序。最后,400多个调查数据显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配合是构成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
与此同时,该校老师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组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对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集思广益:怎样发现并避免无效教学环节?如何使学习内容更受学生欢迎?哪些教学方法最高效?怎样实现师生的高效配合?共同找寻学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五、国家课程生本化
要想让学习内容变得有趣,令学生喜欢,就要知道学生不喜欢什么。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从学生处得到答案后,我们要探寻破解方法:1、整合学习资源,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2、从思维障碍和应用障碍入手,建设“引桥工程”,使每个知识的学习都有前置知识的充分铺垫;3、进行“习题练习知多少”的研究,寻找巩固和运用某个知识点的典型题目和大概题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
六、学科教学规范化
细节决定成败。通过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寻找无效/低效环节,破解教学结构均衡性和课堂关键要素等诸多难题,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课堂效能开始降低。1、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适时呈现或呈现时间过长,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教学无效;2、对学生已经会的或学生能学会的大讲特讲,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耗时低效;3、组织学生讨论没有思维容量的简单问题,课堂讨论价值低,造成低效;4、小组讨论时,组内人数过多,学生发言机会少,参与率低,也造成低效等等。我们应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防止低效/无效环节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高效课堂和谐化
我们认为,课堂知识的教学应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学生完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愉悦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下图是某校对“寻找高效课堂关键要素”的调研活动情况。
图二:师生对课堂关键要素的不同关注度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状态、语言等,而教师对此关注度不高。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状态、课堂纪律等,学生却不以为然。师生配合成了高效愉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蹲下身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彻底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以精彩的导入,幽默的语言,激情的授课,提高课堂效益,创建高效愉悦的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