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根据期初德育工作计划,以养成教育为抓手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突出重点,五育并举,注重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学校被青岛市教育局授予“校园文化示范学校”优秀家庭教育服务站”的称号。
一、抓好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素养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整体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铺砖引路,学校通过“四格班主任智享会”、“班主任每月学习例会”、“一班一策文化特色成长计划”、“班主任评价改革”等方式,促动班主任共同体的发展。
1.
班主任学习例会
学校制定了班主任每月学习例会制度,每月一主题,进行“提高管理品质 打造班级特色”、“重常规 促成长”、“回顾梳理 “慧”前行”、“以爱赋能
同心同行”等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强化班主任的管理意识,让全体班主任明确工作任务及目标,促进班主任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开展。
2.
“四格”班主任
调动教师自身的力量,树立榜样,开展“班主任微论坛”活动。6位“风格”班主任老师承担起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的任务,分享各自的教育智慧,赋予青年教师育人的新动能。每一期论坛,都会带给大家思想上的启发和心灵上的碰撞。班主任微论坛面向的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更多的是青年教师。通过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分享,赋予青年教师工作的动能。班主任微论坛开设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探索了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新思路、新做法。
二、落实德育常规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以德育人,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1.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六性三统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以“规范+特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实施路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突出现代教育特色,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动态文化活动,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2.一班一策文化特色成长。充分发挥班主任立德树人主导作用,打造“一班一品”德育特色,激发班级发展能动性和内驱力,突出“知行合一”德育氛围和德育文化。建立班主任发展手册。引导班主任老师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和教育优势,选择重点德育内容,科学规划班级发展,并有计划开展班级活动,形成各自的班级德育特色。发展手册包含班级文化、班级规划、班主任培训学习记录、学生成长记录、家委会等内容。
3.规范升旗仪式。结合节日、教育日以及学校教育主题,实施班级竞聘“每周升旗仪式”,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和成长的舞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德育每月教育主题,做好班级板报文化建设。
4.班主任评价改革。结合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机制,通过 “学生成长”、“劳动教育”、“健康习惯”、“心理健康”、“家校合作”、“专业成长”、“班级发展”、“德育活动”等方面每月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期末,通过总结评选优秀班集体,进行学期量化,并与班主任津贴挂钩。
三、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校以“六一”寄语和致全国第八次少代会贺信精神为统领,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做好学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引领工作。
1. 夯实行为习惯,寓德育于活动中。每周四早晨通过校园广播推出“推出16讲红领巾讲堂”在全校进行宣讲,引领学生思想性、时代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成长力量”、“铭记历史,砥砺奋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教育活动、“同心筑国防,共圆中国梦”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争做新时代好队员,我和祖国共成长”国庆节教育活动、“红领巾展望‘十四五’,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教育活动,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增强了活动实效,将德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去经历、去感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发挥少先队主阵地,强化学科渗透。2020年10月组织召开中国少年先锋队青岛宁夏路小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大队委员会大队委员,成立青岛宁夏路小学第一届少工委,选举产生学校少工委主任、少工委办公室主任及少工委委员。
学校结合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等学科,开展“遇见职业体验,预见精彩未来”职业教育主题活动、“学宪法讲宪法、宪法小卫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强化学科渗透,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有效的落实学生思想教育。
3.实践提升技能 劳动点亮生活。本学期学校制定了《青岛宁夏路小学校园值日制度》,以“小小值日生,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组织开展校园值日,确保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的劳动岗位,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学校还充分发挥食堂劳动岗位的作用,成立每日午餐劳动小组,安排光盘行动检查员、餐桌清洁员、桌椅摆放员等劳动岗位,通过校内常态化劳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岗位上学习生活、生存的技能,形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的乐趣。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好习惯。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学校组织了一、二年级穿衣服、系红领巾比赛,三年级系鞋带挑战赛;四年级“剥大蒜”大赛;五年级钉纽扣、六年级包书皮多样化趣味劳动比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在比拼中提升劳动能力,在劳动中感受快乐!
四、携手并肩,家校共育共赢
本学期,学校在梳理原有家校沟通工作的基础上,对家校之间有效的沟通做进一步的完善。通过家校合作模式探索,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达到“同心”、学校和社会教育达到“合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1.体制健全,分工明确。学校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确立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以及目标——
“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为达成目标,建立了专项工作小组,三级家委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层层落实。
2.家校沟通,助力成长。开展家访月活动,以“校长带头,班子垂范,班主任引领,教师全面参与”的家访工作模式,按照“全员约谈-重点走访”的计划执行。同时开展“校长接待日”与家长面对面,进一步增强家长与学校的有效互动,与学校教育理念达成一致。
3.本学期,学校申报了“青岛市家庭教育专业化指导实验基地”、“青岛市家庭教育指导精品校本课程”、市“十三五”家庭教育课题立项;并在区教学年会出家庭教育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