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教育合作-ssy>家长学校-市实验>正文

与孩子一同成长

发表时间:2011-03-07 阅读次数:781
核心观点: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
话题一:学会做人。
案例一:《三个朋友,两块糖怎么分?》老师与家长互动。
老师:自己的孩子有两个朋友,共三人,但是只有两块糖,怎么分?
学生家长:
老师总结:老师的答案仅供参考:让孩子将糖分给小伙伴。也许,第一次是假的,第二次还是假的,第三次还是有些恋恋不舍……可是当五次、六次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懂得分享的习惯,一种大气的胸怀,一种宽厚的心态……而这种品质为他赢得的不仅仅是尊重、友情、还有快乐,因为当他把糖无私地分给朋友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朋友会将糖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塞进了你孩子的嘴里,而这与你的孩子将糖分出一半给他人的境界会更高,而这时的糖才是真正的甜!而且,会永远地泛着甜蜜的味道!
 
话题二:学会做事
案例二:教室里一个桶,平日里盛放的是学生的一些生活垃圾,一次值日,学生将里面的垃圾倒掉了,我偶然发现,在桶的底部有几张纸占在了上面,而且还有一些黑色的污渍,我顺手递给一个学习优异的同学让他将桶刷干净。几分钟,该学生将桶用一个指头挑着拿回来了,而且一脸的无辜地说:太脏了,真难刷!我定睛一看,桶依旧、污渍、纸张依旧,当然他那双干净的小手依旧干燥。我无语!拉起他干净的小手来到工具间。我挽起袖子,将桶倒进一些水,将手伸进桶里,用三下五除二就把耍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将桶将给了孩子,我一句话没说,但孩子却羞红了脸。我想,这次经历对这个孩子而言是可以铭记一辈子的。身教重于言教,怎样让孩子能朴实地、真诚地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这需要我们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方法不仅仅是讲授,有时大人的一个举动足以让孩子怦然心动,让孩子刻骨铭心。
 
案例三:我有个习惯:每次放寒假,最后留下打扫卫生的的学生都是刚刚评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少先队员。今年,我们和往常一样打扫卫生,半个小时后,我们将教室打扫得干净整洁。这时,一个学生从外面进来。他也是留下的其中之一。这时我才发觉整个打扫卫生过程,没有他的身影。我问:干什么了?他答:上厕所了。说话时,他并不敢看我的眼睛。联想他平时的做法。我们大家都沉默不语。试想,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老谋深算,长大来会怎样?难道逃过一次值日就那么有成就感?有时,孩子的行为举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家长的影子。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做事?我想值得我们深思! 
 
话题三:学会共处
案例三:这是一个指向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有这样一个女孩,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可是每当她换一个同桌,不出一个周,同桌或者家长就会找我苦苦哀求让老师给他换位。第一个,我换了。第二个,我也换了。可当第三个学生来找我的时候,我没有答应。而是找这个女孩谈了一次话。后来,发现,这个孩子是一个完美主义,她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当然她对周围人也是挑三拣四,瞧不起学习成绩比她差的同学,又嫉妒成绩比她好同学。随着深入的了解,我得知,她其实也很苦恼。苦恼为什么没有朋友,苦恼为什么成绩优异却不能当选三好学生,不能成为班委,不能……看到孩子无助的眼神,听到这一句句无奈的苦恼,我很同情这个孩子。她的矛盾正是我们家长老师课题。我想,她还仅仅是个孩子,她今天的习惯和谁有关我们不想质问,但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想想: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抱怨。我们应该在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初期,既要重视智商的培养,更让引导孩子情商得构建。让孩子懂得分享、学会欣赏、宽以待人,赠人玫瑰,才能手留余香。让他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因为进步的脚步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方向。孩子不是商品,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作为家长老师,我们既要做正确的事情,还要做正确地做事。
话题四:学会求知
我想,求知不重要,关键是能否求得真知!而求真知的基础就是学会了做人、做事、共处。知识学不尽,海水舀不完。而为人父母的、为人师的我们在知识传授方面能做的微不足道,而更重要的的则是引导、教会孩子具备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