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
教师发展-ssy
>
读书交流-市实验
>
正文
您目前的位置:
教师发展-ssy
>
读书交流-市实验
>
正文
“钟楼前,榉树下“
发表时间:
2011-11-17
阅读次数:
475
青岛市实验小学读书感言
阅读书目
《榉树下》
“钟楼前,榉树下“
阅读时间
2011.11
教师姓名
毛德洁
交流地点
1.2教室
分享伙伴
非党、团员 数学、英语教师
在沸腾喧嚣的校庆活动告一段落后,我给了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抱起这本浸润着无数人心血的《榉树下》,翻到了第一篇:温故,与它同时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市实验人,于是在调入本校工作的这七年间,校史,特别是关于我校建筑的历史---一直都是深深吸引我的一个话题。1901年,对我这个生于70年代末的人来讲的确非常遥远。然而,这个年代似乎又并不那么陌生,那是因为我曾经和生于1911年的奶奶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从儿时的故事到长大后的教诲,奶奶算是我青岛历史的启蒙老师。
七年前的夏天,当我第一次走进中楼,这所魂牵梦绕的古老建筑中,古香古色的布置,年代久远的墙壁和地板激发了我无尽的想像。奶奶曾说:古人说得好啊,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于是,在读了榉树下的第一篇后,我当年的很多疑惑迎刃而解。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于是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而也就是在1898年,为了解决德国侨民子女上学问题,他们在原大鲍岛村,建德国童子学堂,租用了几间中国民房开始上课。直至1901年春,学校校舍正式建成。
书中第三页有我们学校初建时的风貌照片。这张照片我反反复复地看了十几遍,并且还特意拿到校园中和我们现在的中楼做了比较。110年过去了,校舍周围沧海沧田、物是人非。而支撑100多年校园文化的主轴建筑依然屹立不倒,它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用他的刚毅与从容向我们无言诉说着世事变迁,诉说着在这里工作过、学习过的师生无数动人的故事。在我心中,这座建筑就如同我们的江苏人精神,是我们的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它带着110年前先进的设计理念、教学理念、管理理念一路凯歌前行,承载着110年的深厚文化与历代青岛人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中楼,每每走到这座建筑旁边,我都会用崇敬的心仰视一番,眼前仿佛出现100多年前它意气风发的姿态;中楼,每每走在里面的木质楼梯上,厚重的声响仿佛是我们教育旅程中的美妙音符。
从中楼到到由中楼辐射开来的美丽校园;从1901到2011,这是教育人生旅途新的始发站,这是我曾经魂梦萦绕的地方。
上一条:
榉树下思考
下一条:
榉树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