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
教师发展-ssy
>
读书交流-市实验
>
正文
您目前的位置:
教师发展-ssy
>
读书交流-市实验
>
正文
《榉树下》
发表时间:
2011-11-17
阅读次数:
474
当校庆的喜悦与激动已渐渐退去,翻开《榉树下》,看看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彩玉、蒋志远、丁牧、乐江……思绪不由得把我带回到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我,一个18岁的女孩,带着满脸的稚气踏进了江苏路小学的大门。那时学校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作为小青年,师姐们告诉我要勤快点,于是7:30上班,我们小青年常常7:00就来到学校,打水、擦地、擦桌子、倒垃圾,打扫好办公室卫生。当我们来到教室,会发现:其实很多老师都已经在领学生上早自习了,每个班井然有序。那时候学校里大多是三四十岁,甚至是年过半百的老师,他们穿着朴素、戴着白套袖、提着教具、抱着作业,穿梭在校园里。有的不是很熟悉,但是总感到他们都是笑眯眯的、很慈祥。不管遇到什么难事,只要张口,他们都会手把手地教我。不管是教学上的困惑还是班级工作的难题,身边的老师个个都是我的师傅,是他们教我做老师、教叫我爱孩子。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彩玉老师,我参加工作时,她就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课上得好、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但是孩子们很喜欢她。她不多言语,常常看到的就是她伏案备课的身影,一干就是几十年,六十多岁才离开学校。因为她说自己离不开孩子!江苏人是有着教育理想的群体,不善高谈阔论,但是认真踏实是这个团队的作风。在这里,我忘不了一句一句教我的师傅遇立老师,忘不了我出课时帮我刷烧杯的康主任,忘不了刀子嘴豆腐心的梁老师,更忘不了给予我许多教诲的前辈们!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一个江苏人的精神与形象。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了这个学校的“老人”。面对年轻的老师们,有时候真想因为年长几岁而偷偷小懒,但是每当抬头看看大榉树,就会有种力量支撑起我。因为大榉树见证着学校的变迁,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师生成长,它就是江苏精神的象征。在它面前,我们是渺小的,我们所作的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市实验人,唯有努力再努力,才能毫无愧疚的面对大榉树,面对巍巍屹立的中楼。
上一条:
榉树下的思考
下一条:
榉树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