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
潘玮
欣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感觉不错,游鱼推荐观看。尤其教师和已为人之父母的朋友不该错过。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影片。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一个小男孩,他有着读写障碍症,却被认为弱智,因此差点崩溃,所幸被美术老师鼓励,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游鱼看完这部电影,不由想起《放牛班的春天》,感觉两部电影异曲同工,但《地球上的星星》相比《放牛班的春天》,镜头更加诗情画意一点,主题更加开朗一些。
小男孩伊桑大门牙、瘦弱、眼睛大大的。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
只是小男孩读写字母非常困难,每个字母在他看来,都会跳舞似的,因此他老被责骂:你为什么不明白?你为什么老走神?你为什么不努力?你为什么这样愚笨?男孩为了掩饰自己在读写上的无力感,摆出不听话的姿态,结果被扣上懒惰、淘气、弱智的帽子。事实,这一切真不是他的错,可他还是被逐出教室,被逐出学校,不得不转学。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功利性教育中都是不幸的,都要经历这样的心路——叛逆,痛苦,麻木或堕落。但电影里的男孩最后绽开自信又快乐的笑容,如同老师为他创作的肖像画(见图)。显然电影不想拍摄的过于阴暗悲观,所以让男孩遇上乐观又高明的恩师——拉姆,使得故事抹上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出温暖的理想主义光芒。
但在现实里,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幸运,他们都是僵硬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老师逼着学生达到他的知识要求,家长逼着孩子承担他们的野心。孩子的成长是不断“适应”现有社会文化、制度、道德的过程,不是去创造未来世界。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要孩子长大之后,能和他人竞争时候脱颖而出。成人生活有着强烈的功利性目标,同时,他们又把这些功利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延续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这是教育吗?不是,这是悲剧——孩子的梦想被摧毁。正因为这样的世界观,男孩的父亲反问老师:”绘画有用吗?能帮助他和别人竞争吗?”
游鱼说得够多了,就此打住。最后添一句,电影里的台词非常有诗意,几首歌曲配合画面吟唱起来,优美动听,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