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学校》读后感
吕归青
夏山学校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满了无穷的活力,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尼尔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理想。《夏山学校》一书主要是讲述了:夏山学校的办学理念——自由、爱与生命,这种教育理念成为当时进步主义的精神标志。
11岁的乔治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不敢离开父母,不敢单独一人做任何事。来夏山一年半以后,他变得自信独立,敢于一个人长途旅行,从容应对人与事。16岁的汤姆屡次留级,老师认为他无可救药。在夏山学习一年后,他确定了人生目标,考上了医学院,为了当一个好医生而用功读书…… 来夏山之前,这些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3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夏山学校的孩子是自由的、平等。他们拥有自我管理权,他们拥有尊重,他们拥有独自思考和醒悟的时间和空间。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学校,一切有关集体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对违规者的惩罚都是由星期六晚上的学校大会投票处理,不论年龄长幼,每位教职员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权,一个七岁孩子的一票和校长的一票有同样的效力。自由并非放纵,它的前提是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真正合适的纪律不是为了管束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最大限度享受自己的自由,让整个环境更和谐。想到我们“官本位”日益膨胀的时代,就连人们心目中的净土——校园也无一幸免,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大小事老师说了算,哪怕是侵犯了学生的自尊或是权利的事,谈起来也总是冠冕堂皇。使我不由得想起从《教师博览》了看到的一则文章:现象一(下课铃声响了。因为种种原因,老师对铃声置若罔闻,继续讲下去,尽管学生因为尿急而局促不安,老师仍然口若悬河,直到自己认为已经把该完成的任务完成了,这才下令:“下课!”)现象二(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讲课一分钟后,有学生在外面喊报告。老师似乎没听见,继续讲下去。等课程告一段落,学生开始联系,老师才打开门,说:“你知道吗?这是对你迟到的惩罚,要集注这个教训,下次……直到“迟到”的学生认识了错误,才放学生走进教室)。师生的平等何在呀!同样是违反了教育规则,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就因为我们教师具有完全的权威。想想作为一校之长与一个七岁的孩子有同样的一票,同样的效力,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平等和自由的后面,将会获取怎样的教育效果;而专制和跋扈的后面,又会是怎样的育人后果呢?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现象是:为了让学生每次考试都考得好一点儿,我们恨不得采着每个孩子的耳朵,让他们听进我们的每一句话。为了加强班级纪律,我们无端地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恨不得他们都变成机器人一切行动听指挥。
夏山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尼尔先生本着这种爱的理念,鼓舞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也热爱別人的生命;他对小孩深具爱心与信心,“孩子们的幸福与快乐的程度全靠我们给他的爱和赞许而定。小孩对爱和赞许的需要远超过对知识的需要。”夏山学校主张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跟孩子们站在一边,就是给孩子爱,那并不是一种占有的爱,也不是一种不讲理智的爱,而是一种让孩子感觉到你爱他,也赞同他一切行为的爱。看到这儿,我的耳际不由自主地响起我一个朋友的儿子的话语:“还是读幼儿园好,天天可以与老师同学玩游戏,睡午觉,读一年级真辛苦,天天不是语文就是数学,无聊死了,真烦。”人人都说童言无忌,此话中的“辛苦、无聊、烦”不正道出了我们身边教育的本质“高负担、低效率”吗?一个个厌学的,没有创意的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开始的。
作为孩子的妈妈,内心其实比孩子更渴望夏山那样的学校。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而且只要耐心和他们相处,就能发现他们都很聪明、很实际,大人们需要的只是引导孩子,让他们依自己的方式去做,照自己的能力发展,发挥他本有的才能和兴趣。有时候面对学校统一化的严格的命令、要求、训练,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解释。现在的学校已经比以前人性化多了,但理念上的出发点还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很少能像夏山那样,把孩子看作是第一位的,学校主动去适应孩子,当然这需要很大的耐心、精力,是不小的挑战。其实最希望孩子的,不是他成名成家,而是能平安快乐地生活一辈子。送孩子去学校,也是希望他能学会自由地成长、愉快地学习、积极地生活,而不仅仅是学到知识,更不是为了比别的同学强而把自己搞得很焦虑。真希望我们的学校能有一天象《夏山学校》一样……
手捧这本书,感受着夏山学校博大的爱与自由,感受着教育内容之大,想起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合上书本才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有多大。有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觉”,但我又想到了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现实,积极地借鉴它山之石,在教育地比较中不断完善自我。让我们的教育充满自由和爱,让校园充满和谐,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还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夏山学校式的教育也会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