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您目前的位置:课题研究-ssy>课题规划-市实验>正文

青岛市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

发表时间:2015-01-04 阅读次数:820

青岛市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核心,明确目标,强化推进过程,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质量的迅速提升,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建设和应用内容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抢抓机遇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必由之路;更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适切教育品牌、增强发展的必要推手,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体现。我校将把学校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教学信息化、服务人性化”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使之成为一个全面、集成、开放、安全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新型教育、学习、实训和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和共享,为师生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三、预期效果和目标

(一)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无线网络

对整个校园进行无线网络覆盖,另外在图书馆、PAD授课实验班、中楼、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主楼报告厅等重点区域增强部署无线,满足云课堂授课的需要。

(二)互动学校平台建设目标——信息窗

在主教学楼二楼、三楼分别安装大屏幕触控电脑,成为学生的信息窗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打破知识围墙,连接”云“端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三)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目标——云学校教学办公管理平台建立实名制公共认证平台。

实现有线、无线统一认证,所有教职员工通过实名身份访问网络。建立统一的个性化门户网站,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应用平台,为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数据管理。根据学校数据分布的实际情况,数据采用统一的视图,实施统一的管理。

信息管理。实现对各部门的信息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并根据相关的业务逻辑组织起来支持用户的管理活动,使用户实现管理现代化。

信息服务。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实现各种信息服务(包括办公、教学、学生、科研、人事、财务、设备、后勤等)集成,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和服务。

云学校管理平台。网络办公环境为师生在网络上提供一个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师生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办公桌面,来提高办公效率。

(四)对“云学习平台”的授课平台继续开发

组织教师依照教学实际对人机对话界面、备课、授课板块、家校沟通、评测反馈甚至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改进人机交互等要求,希望改进后的云平台系统能让我们更加便捷的进行网络平台实验授课。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安排、协调。具体安排如下:

  邓晓红(校长)

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项目方案设计和规划。

副组长:戚燕冰(教导主任)

具体分管学校信息化工作,具体实施信息化项目,负责课堂教学研讨工作。

组员:王蔚开展校本研训活动。

刘楠、邱皓琨负责学生、家校互动层面的信息化工作。

技术人员:刘翔、宋娇、王群

(二)人员保障

联合相关企业、技术专家,紧密合作,制定年度人次培养计划,对项目组成员和师生进行定期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师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三)制度保障

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有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制度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逐步建设和稳定运行。

 

五、进度安排

(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与实践 (2014年)

硬件:

1.网络核心升级改造;网络汇聚、接入升级改造。

2.网络带宽升级优化。

3.全校无线网络覆盖、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增强建设。

4. 实验班pad招标采购。

 

软件:

完善平台,提升功能,继续平台的二次研发。具体有以下计划:

1.顶层设计、框架调整:集中多方智慧,对私有云学习平台进行完善,使学习平台板块清晰,各系统之间联系到位,相互支撑,又相对独立,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2.修正前期研发平台:立足“方便、快捷”的原则,对于现有学习平台进行回顾与修正,集中、专项调整使用中的相关问题,凸显平台优势。

3.补充资源、充实平台:实验教师进行微视频制作,并对现有学习资源进行补充,使其丰富、充实,为学生平台学习提供有效资源。

4.研发学科工具:力争完成数学所有分类的学科工具,语文和英语的基础学科工具。

5.构建家校平台:实现学生“人人有账号,时时能作业”的目标,开通家校互动平台,完成作业统计设置、作业统计展示、错题集,使得学生在任何有电脑、网络的地点均完成能作业,教师可以随时查阅、评价,真正实现全时空的学习。

平台的实践:

1.推进云课堂实践研究

新增实验班,确定为4.25.25.46.2,实行实验班平板管理与研究一体化模式,力求平板使用常态化、最大化,提倡个性化,为平台功能的研发提供直接依据和大量数据。

增加实验教师人员,实验教师队伍在原有基础上扩大,采取自主申报和学校指定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师不少于本学科一半人数。

学校将以C20慕课联盟“翻转课堂”的构建为平台,在翻转课堂“学习者为大,教育者后退,学习者中心化”理念的引领下,以学校“三三一”适性课堂的构建为抓手,扎实开展研究,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力求我校教学品质有所发展与提升。

承办第三届“中国现代学校联盟”高峰论坛青岛分会场会议,三位教师参与平板教学展示,探索平板教学利益最大化,借助云技术,实现助教到助学的全过程。

学期末,学校将召开教学年会,全面展示云课堂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云学习平台功能,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推动教与学的真正变革。

2. 以科研为引领,加强培训。

1)干部、教师走出去

实验老师、干部赴上海参加华师大的“幕课”联盟的学习,学习对于翻转课堂、微视频的相关内容,并启动相关工作;教师赴上海、南京、北京、济南参加“翻转课堂”及“微课程”的现场会,组织教师到各个地区学校了解的其云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情况,深入调研全国平板课堂的开展情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南区组织的微课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干部、教师,回到学校后,都要将学习心得、体会、感悟与老师们进行分享,使二次培训具有实效,为学校课题的推进奠定丰厚的理论基础,也使我们的研究更有信心与力量。

2)学生全员培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通过平板所创设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会对36年级学生进行平板电脑使用的集中培训。

(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2015

1. 继续扩大实验面,进行大数据积累,鼓励教师深入教学研究,为探寻适性课堂特点做积累,不断开发、完善平台建设,融合家校平台,实现全时空学习无障碍。

2.进一步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补充教师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鼓励组织教师多走出去,到发达地区、高校进一步的学习、提升。

3.结合学校三三一适性课堂理念,教师要继续思考如何与教育信息化理念相结合,深入研究适切教育,努力给学生创建高激励的环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与深度思考,课堂中有充分的互动,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个性化的辅导,形成“平等而自主”的课堂文化,使整个课堂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也借助信息技术使“学习选择”成为可能。

4.继续进行云学校学习平台三次研发建设,以现有私有云平台为基础,构建包含学校管理、适性课堂、适性教育在内的适切教育的整体云平台,重点建设开发家校互动平台和云学校管理平台,打造智慧校园、现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