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激活生命课堂”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总结
一、 总体情况:
第一轮14位骨干上课,60名教师中有53人参与听课,听课覆盖面达到88%。个人听课节数最多达到7节,表现比较突出的有:
王波、温媛、王坤、孙静、安璐、邢美锋、崔洁、王祯娇、尼涛、徐泳、张芙蓉、李妮妮老师。上交的109份听课记录中,完整听课记录共有73份,8份未进行课后评析的。
二、主要观测点:
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和有效达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三、优点:
1.普遍重视了教学目标达成。
骨干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首先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这在听课中、研讨中都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整堂课要干什么、达成什么目标,老师们心中比较有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想办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普遍重视了课堂常规培养。
从课堂中我们能发现,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一些课堂常规指导。如把话说完整,规范读写姿势、倾听习惯等。听课的过程中我们普遍共识:课堂常规好的班级,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但这不是一日之功,体现的是教师平日工作的细致与坚持。
3.普遍体现了学习方法指导。
学科知识的工具性与能力培养,在我们的课堂上越来越明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重视学法的指导,通过这些细小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如何记笔记,如何积累,如何理解。这自然也被我们听课老师抓取到了,如一位老师在听课中写到,“教师对写得指导扎实、有效”。
4.普遍联系生活、体现整合。
能打开学生思路,应对学生不同的问题。需要依靠我们丰富的学科知识,如对文本的研究,对学段的准确要求,不同的课型要选用不同的方法等。在教师预设中,我们发现老师多处运用生活化的例子,拉近距离,让学生能产生切身体会。还有的教师注意学科的整合,如语文课中的音乐效果;美术对数学课的影响;词语运用对美术课的作用等。这些细节的设计体现了大教育观念,学科间的相通与互为作用。这也是我们鼓励老师相互听课的目的。
5.教学个性和风格初步显现。
开启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更多的老师能够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历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彰显教学教育机智。令我们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好的苗头:如张杰老师的美术课堂教学,语言精彩,富有情绪和感染力。从她的课堂中,我们真是感受到了老师教学的用心、用情,师生关系和谐,氛围融洽,创作的灵感不断涌现。王坤老师的课:重学法、重朗读、重习惯培养。
四、问题及建议
1.课堂常规和习惯培养——不均衡。
听课中,我们感到班与班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在学生课堂常规和习惯培养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倾听的习惯与完整的表达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虽然我们一再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完整表达,但这些习惯的形成需要过程,也需要方法。(这就要求全体教师相互合作、齐抓共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借助课堂指导、评价反馈等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2.课堂设计前松后紧——效率低。
几位不同的教师都出现了前面松松垮垮,后面紧紧张张的现象。这一点就有赖于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充分预设,在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分配教学时间,控制教学节奏,特别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处,切忌教学节奏始终如一、不温不火,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教师主导地位凸显——领着走。
评课中我们发现,不只一位老师在强调,“放手、再放手些;老师说的有点多;是否能发挥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性”等。我们也听到一些老师在准备时的疑惑,“这些问题他们能懂吗;就怕他们上课不举手”等。从这些地方能看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起到主导作用,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将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学生,特别是课堂上不爱发言,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老师就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动”起来,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喜欢探究,喜欢挑战,教师就要给孩子必要的指导,思维的空间要大一些。如果课堂学习的内容简单、枯燥,学习方法机械、无趣,孩子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板书设计简单罗列——不严密。
板书是整堂课画龙点睛的一笔,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理解重点、难点,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中都会精心设计板书。纵观14节课,好的板书并不多见。有的老师课前设计不够精心,有的老师对整个布局缺少思考,有的老师随意性太强。我们从老师的评课中也读到了这样的疑问。希望老师们在课前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精心研究板书设计。抓住重点,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加以整合,突出板书的严密性、完整性。
4.评价小结语言匮乏——不入心。
教师的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由心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感受到你对他的期待,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同时,在一些重要的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结语或过渡语。让孩子们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学习方法等。通过有效的评价、小结,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进步的作用。
最后读两段话与大家共勉:
1. 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
上帝在细部。一句无心的话,一次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2. 方法,思想的生长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们的教育不缺乏践行者,我们缺乏的是向更高境界“加速”的追求者。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怎样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是名师高人一筹之处。其实并没有捷径。“熟生巧,巧生华”。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我们会取得成功,或许我们会有失败,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青岛贵州路小学
201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