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家庭教育中注重赏识教育

发表时间:2011-03-22 阅读次数:325

家庭教育中注重赏识教育

                                   青岛贵州路小学   崔洁

 

摘要: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等。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真爱。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包容,是爱的体现。孩子需要赏识,如同人生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但不能为赏识而赏识,要正确理解赏识的丰富内涵,弄清赏识与表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表扬的度。不管是作为赏识内容的表扬和批评,都要掌握策略和技巧。在家庭教育中注重赏识教育,无论是孩子健康成长还是亲子关系,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言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地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地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地动力。

关键词:赏识教育  需要层次理论   期望效应    多元智力

 

九十年代后,家庭教育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常言说得好:独子难教,独柴难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可以完全肯定地说,教育独生子或独生女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关注完全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往往超出了有益的范围……”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大都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道德教养,他们自私、脆弱、虚荣、懒惰……他们不仅自己过得一塌糊涂,也弄得四邻不安,让他们的父母痛苦无奈。另据国内的一些调查也显示独生子女普遍比非独生子女的毛病多。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不由得对家庭教育的现状忧心忡忡。家庭教育,变得异常的突出和急迫。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家庭教育的方法值得我们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努力加以赏识”。 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赏识,就像一盏明灯,悄悄地指明前进的航向。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轻松的话语,都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产生许多美丽的故事。因而,在家庭教育中,赏识我们的孩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   赏识孩子的自尊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高尚的灵魂;不仅需要物质、功利,而且需要情感、意志、信仰和理念;不仅需要生存,而且需要创造和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树立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地确立孩子的主体地位,把他们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赏识,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创造人格。有了这个“赏”和“识”,孩子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找到自我,自我做主,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有了这个“赏”和“识”,孩子才能动起来,而动起来才能有力量,才能以苦为乐,以累为乐,以难为乐;有了这个“赏”和“识”,孩子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二.          赏识孩子的思维

作为一名家长,在家中有一定的权威,讲话有力量。孩子必须按家长的意见行事,要绝对服从家长。即使父母有错,子女也不得反驳,更不许批评。而家长对子女可以任意斥责、打骂、惩罚。家长的权威教育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束缚了孩子正常的思维,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压抑。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赏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的心灵松绑,这样孩子才会敢说敢想,才能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育人氛围。

    三.赏识孩子的人格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自己最基本的人格。然而,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殴打辱骂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恰恰让孩子又增加了一个不好的模仿对象。从长期研究数据来看,经常受到家长或老师打骂的孩子容易产生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挨打后转过身去打别人,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暴力倾向;另一种是变成胆小鬼,怯懦怕事。孩子经常会犯错,这很正常。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家长所谓的“惩罚”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非要“惩罚”也是先要鼓励、肯定孩子,告诉他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能让孩子产生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觉;第二步是告诉孩子他犯了错误,做了错事;第三步要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最后要让孩子积极面对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赏识与批评,就像帮助孩子谨慎把握住方向地小船,这两个看似极端地评论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地出发点——爱。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与责罚相比较,赏识更能推动儿童的进步。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父母要懂得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多对孩子竖大拇指、帮助孩子“找光明”。 孩子心灵世界的大厦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如果没有了人格尊严,这座大厦就会崩塌。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必须赏识孩子的人格。家长们还要注意赏识也要有度,赏识能使孩子产生积极地心理体验,内心充满愉悦感,但是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地控制,无原则、无限度地赏识,则会使孩子整日沉浸于孤芳自赏中,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地假象,而对现实中地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完善地动机与行动。

四.赏识孩子的差异

    我们家长碰到一起,总喜欢议论孩子的长短,并且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同人家的孩子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多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面对家长的左一个“不好”,右一个“不如”,说得我们的孩子抬不起头来。这样,会对我们的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棵树上尚且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作为活生生的孩子个体,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人,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体存在。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赏识孩子的差异。

    五.赏识孩子的行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六大解放,实质上是我们对孩子个性行为的集中赏识,不去人为地缩小他们的快乐氛围,让孩子在赏识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要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我们要经常竖起大拇指对孩子说:“好孩子,你能行!”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的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然而,要真正赏识孩子。我们家长的素质需要提升。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家庭成员的自由接触中,我们家长的各种观念、行为都会无拘无束地流露出来,并对子女产生影响。只有我们的家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才会敏感而机智地抓住教育时机予以正确引导,从而产生长善救失,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良好教育效果。

真正赏识孩子的父母,就要从小从生活小事开始,吃饭穿衣,整理房间,给孩子做事的机会,适当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并为孩子笨拙的努力而骄傲,哪怕因此失去了许多时间,这也是值得的。真正赏识孩子的父母,会在老人无限制的溺爱中找到真爱的均衡点。他们会劝解老人把爱放在心中,会告诫孩子尊重老人,爱护老人,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他们的爱。真正赏识孩子的父母,会时刻清点自己的爱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即使眼看孩子在自己的“冷爱”中经历挫折,也要强忍不助一臂之力。真正赏识孩子的父母,会仔细观察、耐心倾听,关注孩子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困惑,而不是盲目地为孩子大包大揽衣食住行。真正赏识孩子的父母,会考虑到社会、时代和未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教给孩子自信、自强、自立的积极生活态度,让他们懂得怎样迈向生活的第一步,使他们今后的步子迈得更稳健,在艰难险阻中不断求得进步和完善……

      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能以“孩子还太小,做不好”等种种理由为借口而迁就“赏识”孩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言简意赅却不失幽默风趣。收起自己的“一只手”,把爱心用筛子筛一遍,过滤掉那些无助的“帮助”,让赏识成为伴随孩子成长的扶梯,我们的孩子会长得更快乐更茁壮。

    赏识教育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孩子快乐、家长开心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一座构建心灵交汇的桥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换位思考,相互宽容,这才是赏识教育的本质,也是家庭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