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
----解决生活中惩罚的方法
贵州路小学 崔洁
摘要:
当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与家长的对立时,惩罚就会出现。孩子在顺从中慢慢会沉默、继而逃避、对抗。父母爱的越深,孩子却恨的越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正向情绪指导我们的行为,善待孩子,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家庭。
关键词:
善待 需要 惩罚 负性情绪
善待:善待是一种胸怀。是指友善地对待;好好对待。 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自我实现。 负性情绪:心理学上把紧张、焦虑、愤怒、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 惩罚: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惩罚分肉体惩罚和精神惩罚。
我,既是一名小学教师又是一个10岁女孩的妈妈。从教18年无论我教哪一届的学生总有孩子亲昵地说:“妈妈,你真好!”。 而我的女儿却从6岁时经常会说:“妈妈最坏!”茫然失措、撕心裂肺,无法用语言表达,那时起白发爬上了我的额头。我痛定后深思,是自己所谓的因爱而生的惩罚,违背了孩子成长的需求、没有方向性、指导性、操作性,有时仅仅是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孩子没有得到成长。孩子在惩罚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尊、不能承受、能力丧失。
改变从家长开始。今天我分享自己和孩子成长中的几件小事情,和家长们一起探讨。
一、善待孩子的情绪
事件回放:
1、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在饭桌上用手抓饭。家长就用筷子或者用手打孩子的手。
2、孩子因为想得到的玩具或者东西没得到,就躺在地上或者对家长动手。家长赶快扶起孩子、如果不起来家长就自己走、当孩子和自己动手就以牙还牙。
3、孩子闲作业多回家摔摔打打。家长会反问:“难道作业只有你多?是不是全班都一样。”“如果嫌多就不要写了,要么就不去上学了。”
4、孩子因为没有伙伴玩而伤心。有的家长说,“你不好好想想,人家为什么不和你玩?”有的家长说,“不和你玩算了,我们还不和他玩呢。爸爸妈妈和你玩。”
分析:
小孩子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不会听或者不理解。小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学习。问题是,他在学什么?家长可以选择:重复打他的手,让他知道,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要打手;精神惩罚:训斥孩子,让孩子必须认错。重复的惩罚所以我们许多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出现冲突就打人、骂人、自责、逃避,将惩罚不多的重复。
我们是有自尊和自爱的,需要被认可。那我们何不像对待一个有自尊的大人一样,善待孩子的情绪,同时给他现在和以后都有用的提示。当许多人因为外界或者自身产生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时,会不知所措,有如遇洪水野兽一般,想尽快避开。反而更加难以控制,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当我们认可了孩子的情绪,同时给予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时,这样反复的提示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应对应对负面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
1、抱走孩子(或挪走东西)的时候,可以平静但清楚地告诉他:“用手抓饭吃了会会肚子疼,用勺子舀着吃。
2“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我想先和你商量一下好吗?”
3、“我看得出来,作业多让你为难了。是不是你遇到了困难,有什么我能 帮你的吗?”
4、“没有伙伴一起玩真是让人难过?怎么办?”
二、善待就是将惩罚转化为承受
事件回放:
1、孩子经常因为粗心做错数学题,而让孩子错一道做10道,甚至更多,或者惩罚不需出去玩。
2、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家长就不再满足孩子的需求。比方说:文具或者玩具。
3、孩子弄坏家里的东西或者不听家长的话,遭到家长的打骂。
分析:
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肉体和精神的惩罚,都会让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受到伤害,在孩子不能承受严重大家的惩罚后,孩子会将惩罚后果扩大化,因此顶嘴、撒谎、打骂、自卑、抑郁等行为和人格品质的形成都与儿童时期的惩罚有关,
教改孩子学会承受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孩子将来是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承受自然后果是在培养孩子具有责任心和自尊、自信心,让孩子学会搏击风浪的本领。
具体操作方法:
1、“这道题是因为抄错了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数抄对?”
2、“妈妈这次给你买,我相信你能爱惜并保护好他。”(如果孩子又弄丢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你答应妈妈的事情没有做到,你说怎么办?”“如果有让我相信的理由,你有什么承诺?”)
3、弄坏东西时说:““我对谁干的或者是怎么坏的不感兴趣。也不想指责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现在怎么补救!””
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么我们就在滥用做家长的权利,并有可能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
善待孩子,感受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