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杜郎口经验之我谈

发表时间:2011-09-20 阅读次数:287
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用8年的时间探索出开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堂创新怎么搞的疑难问题,为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改革开启了新思路。
从《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这本书中,不止一次看到扎根本土,符合农村实际的话语。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让我看到了农村孩子们的希望,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
从杜郎口开始的濒临绝境,到成为名闻全国的典型学校。它创造了一个神话,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这种神话和奇迹是偶然的吗?在我看来不是。它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条件。我们在学习杜郎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成功的条件。
一、校长引领是不可或缺的主因。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决定学校生存质量和发展方向的角色。校长的性格决定着校长的工作作风,崔校长的“执着”“很犟”决定了他工作上一定是大魄力、硬手腕。在“烂摊子”面前,崔校长没有退缩,没有等、靠、要,而是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与其说他的事业心成就了他的事业,不如说他的性格和信念成就了他的事业。
  针对现状,先做后说。崔校长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他是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出发,从学校解决自身的问题出发,这些特点,使得他没有理论包袱,没有条条框框,不受书本限制,也就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他走了走更新观念——制定计划——付诸实践的路子,而是一旦认准目标,先做再说,先做后说,计划在实践中清晰,观念在实践中改变。
二、教师学会怎样放。
我们都知道教师“教”的重要意义,但是,它就比学生的“学”还要重要吗?重要到“教”可以冲击“学”,可以替代“学”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却认识不清楚。
(1)相信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学生交头接耳、粗声大嗓、随便插话、信口开河成了“课堂纪律”,不这样反倒受批评。因为老师们认为,这种“课堂纪律”才真正能够保证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学生在看起来无秩序的氛围中,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习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这样,你想让学生成绩不高,反倒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放”应该做到不乱。这里的“放”不是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要把握一个准确的“度”。衡量这个“度”的标准就是学生活动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与此相对应的,还有教师干预时空的必要性和必需性,两相结合,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10+35”就是杜郎口中学教师对这种“度”的把握的经典表述。还有,研究“放”的同时,要研究“收”,不该放的坚决不能放,只有给“放”规定一个边界线,才能保障“放”的效果。比如,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师还是攥在了自己手里。
(2)转换角色。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不是把“我”知道的告诉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并确认,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了亲历、有了体验,形成了“生成”的能力。杜郎口中学的教师,作为管理者,主导确立学习目标,宏观调控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矫正学生学习方向;作为合作者,主动弥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生提供咨询。我们说,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里,教师并没有消失,而是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
三、学生怎样“活”。
传统课堂里,教师是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学生的思维要围着教师转,学生的学习方式服从于教师教学方式,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我的课堂我主宰”,在学习面前充满着自信,具有主人公意识。教师的思维要围着学生转,教师的教学方式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学习的关系回到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上来。
(1)任务明确,围绕任务。任务是活动的平台,也是活动的目标。在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扩”各个环节中,任务都是明确的。“预习”主要解决基础知识,“展示”主要解决理解、内化、提升的内容,“反扩”主要是解决缺漏的内容,特别注意解决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缺漏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在、体现在三个环节之中
(2)形式多样,突出表现。杜郎口中学的学生特别热衷于“表现”:或说,可长篇大论,可只言片语;或写,可在预习本上,可在黑板、地板上;或演,可唱歌,可跳舞。他们把学习收获传递出来,外显出来,在“传递”“外显”的过程中使“收获”得到梳理、整合、丰富、矫正、弥补和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才所需要的“表现力”在学校的真实场景中得到了训练。“听”与“思”成了“表现”的前提,因为“听”不清楚,“思”不明白,何谈表现!
(3)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班级授课的最基本的优势在于可以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场,可以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可以为学生、教师、书本等学习资源提供交流的空间。但是,这种优势的发挥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还有一个具体操作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相关连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秧田式学生座次排列必须改为围坐式,一个是要分成若干小组,大班额的班级尤其应该分组。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这种优势。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资料,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对同一题目做出不同解法,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形成学习的合力。然后,组际交流,将小组的合力扩展为全班的合力。
我们从杜郎口应该借鉴的是什么?怎么借鉴?
借鉴,即拿人家的经验和做法与“我们”比照,用来丰富、弥补或改造“我们”,原则是立足“我们”的实际。“实际”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期望状态,一是“我们”的现实条件。这是在借鉴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
“我们”的期望状态是什么?杜郎口中学改革的期望状态很普通,就是让自己学校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也就是说,杜郎口中学不再倒数第一,赢得一般中学的资格就是改革的成功,所以说,无后顾之忧,因为不成功无非也是倒数第一嘛!作为我们的中游学校,还有优秀学校,有没有胆量、气魄和力度,真正触动课堂教学这个教育的核心区域,使自己的学校上一个更高的档次呢?
“我们”的现实条件是什么?杜郎口中学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教学设备、文化环境以及校园设施等等都应该说是比较差的,他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辉煌,令人敬佩!我们的现实条件比他们好,常理,应该更有利于改革。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从师资力量的角度说,不少学校的教师很多本科毕业学历,也有许多市级省级的教学能手,也有若干什么级的“优质课”获得者,但是,他们的“学历”中大多是学科内容,缺乏的是教育内容,他们的“称号”大多是“讲”出来的,而不是指导学生“学”出来的。
(1)“教学形式”的借鉴:“10+35”与“小组合作学习”。“10+35”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教师的活动时间,至于如何如此分配,为什么不是“15+30”或是“20+25”大约杜郎口中学没有经过什么严密的科学试验,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是“25+20”,学生的活动时间少于教师活动时间,那就会改变杜郎口中学经验的本来面目,很容易使学生自主活动流于空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当多学校并不陌生,但希望不管运用什么形式,都要注意它的有效性。借鉴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提升它的地位,认真设计合作方式与步骤,讲求合作的有效性。
   (2)“精神”的借鉴:让学生动起来。校园的本相应该是乐园,不应该是炼狱。“动”意味着进步,意味着成长,意味着生命活力的释放。“动”之中凝聚着的是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理念。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动”的神韵,就是落实“以人为本”,就是不但让学生课堂上“动”,还要在课外“动”;不但在校内“动”,还要走向社会;不但要鼓励外在的“动”,还要引发心灵的“动”,不但文化课学习“动”,品德培养也要“动”。
(3)教学环境借鉴:“无讲台”与“三面黑板”。“无讲台”,便是破除了焦点,破除了中心,破除了教师为主,转而成为多焦点、多中心,成为不断变化的焦点和中心,成为学生为主;“三面黑板”,剥夺了教师的黑板霸权,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学校的条件不完全一样,不一定非要照搬杜郎口的做法,比如,现有的讲台不拆,让学生站上去,比如学生在网上相互交流,比如让学生把内容写在一张大纸上,然后贴在墙上展示等等。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从杜郎口经验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要想在教学中有所突破,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大会中指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我想,深刻理解这句话将对教育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像杜郎口中学一样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我想要实现这些,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对“卷中教改智慧,笔下育人情怀”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