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读《情境教育的诗篇》有感

发表时间:2011-09-21 阅读次数:330
上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个办公室配备了“读书实践工程2011重点研读书目”。其中,我仔细研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虽然此前我们在活动中经常会运用一些情境教育,但我们对于:什么是情景教育?如何更好的进行情景教育?还存在许多的疑问,这本书不仅对情境教育做了更深的诠释,而且就她自己开展课题研究做了介绍,让我受益匪浅。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情境体现了教育环境全面的、和谐的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它既和很多的心理学流派所提的“情境”有其相似之处,有其共性,但也有我们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的底蕴,那就是审美的、智慧的、情感的文化内涵。
学习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学习情境的撷取、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幼儿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换言之,学习情境应来自幼儿的生活。我们学习于生活之中,知识也来源于生活。要克服教学活动去情境化的缺陷,面向生活是必由之路。
  李老师是个有理想的女教师,她总是那么乐观,就算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自我,她用三句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第一句是普希金的“心憧憬着未来”;第二句是高尔基的“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第三句是毛泽东的“人是该有点精神的”。看到这里,我又不免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李老师之所以能修成“正果”,是源自她的勤奋、自强不息,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改革,她还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她说,在她的同学读大学的时候,她走进了小学,她把小学当做她的大学,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读书,每天清晨坐在荷花池边沐浴着朝霞,背诵喜欢的诗篇,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我觉得她真正为教育而痴迷,她是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
  为了探索情境教学,李老师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观察,为了提高效果,每次的活动地她都提前到野外选址,自己认真研究一番。“从学校北边的田野到城南的公园桥畔,直至濠河岸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她和孩子朝夕相处,带他们拔过萝卜,找过野花,看过中秋月亮从天边升起……有一次,为了选一个观察日出的场景,她凌晨四点半独自骑车到观察点,从晨色朦朦到红日东升,整整观察了近三个小时。为了“寻找秋天”的典型场景,李老师走在大桥上,太阳映红了西天,当她回来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了,她却说得那么富有诗意:太阳送我去乡下,月亮迎我回城里。
  在“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训练”、“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都取得明显效果后,李老师让艺术走进了语文教学,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  
经验是一种财富。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呕心沥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更习惯于思考,善于思考,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情境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她总喜欢回过头来看,反思产生顿悟,概括来自实践的经验,这是李老师成功的必然。如果我在平日的教学中也能像李老师那样不断总结积累,应该也能收获一笔不小的“财富”。
李老师的起步是艰难的,她苦着学生学习上的苦恼,快乐着学生学习中的快乐,与她相比,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也许我永远也成不了她,但我会立足自己的岗位,把现在作为一个崭新的起点,做好我自己。